原標題:民族歌劇《紅色娘子軍》主創王艷梅談創作歷程:六年苦旅 再塑紅色經典
民族歌劇《紅色娘子軍》劇照。本報記者 宋國強 攝
一個情結、一個夢想的力量有多大?
6月14日、15日晚,由中央歌劇院、海南省委宣傳部和海南省文聯聯合出品的民族歌劇《紅色娘子軍》唱響國家大劇院歌劇院舞臺。4000余名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讓該歌劇最早的創作者——省文聯專職副主席、音樂家王艷梅感受到了圓夢的喜悅。回憶創作歷程,王艷梅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稱:“歌劇《紅色娘子軍》是一場創作的苦旅。”
“這部作品亮相國家大劇院,無疑是一個最美好的抵達,然而這條路實在太艱苦而漫長了,從最初的起步算起我們整整走了六年。”王艷梅說:“一個重大文藝項目如果源于上層的規劃設計,無疑先天營養充沛,必定得以健康迅速成長;但若只源于你的一閃念和愿望,源于你心底萌發的一個夢想,事情就不那么輕而易舉了。”
童年時,操場上放映的電影《紅色娘子軍》讓王艷梅記住了這支勇敢的娘子軍隊伍,同時讓她知道了海南島,主題曲的旋律更是從此印在了心間。
“若干年后我來到海南,聽說了更多關于那段艱苦歲月的動人故事,被這一切深深打動,可起初并不知道自己要為此做點什么,只是不斷地寫出關于憑吊、緬懷與追尋那段時光的歌曲,例如《找尋當年》《永遠的豐碑》等。”
2010年末,王艷梅在長沙觀看了紅色經典歌劇《江姐》。在返回海南的飛機上,這位曾寫出海南音樂名片——歌曲《永遠的邀請》,并一直在圍繞“海南”創作的音樂家忽然感到心底的那個夢變得愈發清晰。
“一回到海南,我就投入了歌劇《紅色娘子軍》的劇本改編和部分場次的音樂創作工作。沒有經費支持,又要想聽效果,只好將完成的部分場次唱段作為音樂會節目先后排入2011年底及2013年底舉辦的海南文藝界新年音樂會的演奏曲目中。”
隨之而來的觀眾好評與媒體關注讓王艷梅堅定了無論如何也要在這條創作路上走下去的決心。2014年,她在一次會議上借機談起了這部歌劇創作所面臨的困境,也由此得到了文化企業的支持。
“當時錢不多,但足以啟動這部劇的創作。”她說。在時任省文聯主席張萍支持下,該歌劇創作得以正式立項,并組建了由國內優秀詞曲家朱嘉禾、王持久、陳道斌等人組成的主創班底。
2014年6月,主創人員深入瓊海、定安、瓊中等地,走訪故人故地搜集考察史料,了解瓊崖革命戰爭中發生的歷史史實。“不少真實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將其進行了改編,融入了歌劇。”
2014年12月底,王艷梅和作曲家朱嘉禾深入到海南腹地瓊中黎族村落采集當地音樂素材。
“得知我們的來意后,全村人聚集在村里的土壩上燒鍋煮飯擺酒招待我們,村民們端起盛滿山蘭酒的酒碗就開唱,興致越唱越高,山歌越唱越多。通過這次環島采風,我們采集了大量的海南民族民間音樂素材,從中挑選提煉人物音樂,設計場景音樂,對劇本唱詞反復斟酌修改。”
在主創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六幕歌劇《紅色娘子軍》于2015年10月全部創作完成。2016年春天,由中央歌劇院導演、國家一級導演王湖泉執導,海南省歌舞團擔綱演出的民族歌劇《紅色娘子軍》在海口迎來了實驗性首演。演出也得到了中央歌劇院的高度關注,在海口完成演出后,海南省文聯與中央歌劇院高端嫁接,借船出海,雙方將此納入“央地合作”?項目的動議一拍即合。
中央歌劇院邀請著名劇作家歐陽逸冰擔任文學指導,組織原主創班底對劇本做進一步修改打磨。“精益求精,讓故事更曲折、旋律更優美,同時,讓海南元素更突出。”
省委宣傳部的支持,省文聯的推動,項目合作終于結出碩果。王艷梅說,作為主創班底中的海南代表,她一直在努力讓這部紅色經典彰顯海南風采,傳播海南文化。
“我很自豪也很感激我生活、并深愛的這片土地上創下了‘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光輝歷程,造就了這樣一支傳奇的娘子軍。希望自己能為它寫下更多講述海南故事的旋律。”王艷梅說。
?
?
相關鏈接:
海南元素點亮紅色經典 原創民族歌劇《紅色娘子軍》獲各界點贊海南《紅色娘子軍》歌劇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歌劇《紅色娘子軍》今明北京上演海南大型原創歌劇《紅色娘子軍》將亮相國家大劇院?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