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志》捐助者芳名錄之一
樂東民間發現光緒《崖州志》殘本之一
作為一部全面記載海南南部人文地理民俗風情的《崖州志》,它的每一次史學發現都會引人關注。近日,海南民間文藝工作者發現的《崖州志》捐助者芳名錄以及散落民間的《崖州志》殘本7冊,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重溫舊事,讓人對崖州賢達之士急公興學,不吝捐資,慷慨解囊的精神所感動。
《崖州志》一再續修,今天能重見天日、廣為傳播,民間捐輸發揮了重要作用。光緒《崖州志》從成書至出版,因經費無著,幾近荒廢。時辛亥恩科舉人吉大文、崖州知州唐鏡沅曾提修志,終以“貲巨難籌,事仍中止”。光緒《崖州志》于庚子年(1900年)五月開局纂修,得于知州鐘元棣自捐廉百金。州官帶頭捐俸倡率,東西里紳士,深受鼓舞,“皆樂捐貲以贊其成”,最后,“集成巨款”,至辛丑年(1901年)冬書始纂就。癸卯秋(1903年秋),鐘元棣署篆瓊山,《崖州志》纂修者邢定綸攜稿就正,鐘元棣再捐廉金三百。至戊申(1908年)《崖州志》加以補訂,“籌出版而未果者,不止一二次”。直至甲寅(1914年),始由崖州舉人鄭紹材特于其父名下加捐八十金湊足印書款項(之前鄭紹材曾捐銀二十大元),并和孟繼淵親攜繕本,赴廣州排版印刷,“版初出,其誤點悉為校正,凡三匝月而工竣”“印成一百套,分餉州人”。以上所述,《重修<崖州志>序》《新刊崖州志跋》均有記載。
《崖州志》的纂修與出版,除了鐘元棣和鄭紹材捐資,社會各界更是積極響應,得到民間不少捐輸。
《崖州志》捐助者芳名錄之二
偶然得殘本七冊及芳名錄
2017年5月,筆者偶然搜得《崖州志》殘本七冊,其書末附有捐輸名單,并詳記所捐資額。捐輸多則四百、一百,少則二元、千文,既有文武官員、闔州士民,也有闔州公會。其中,有知州鐘元棣倡捐銀四百大元、協鎮朱心源捐銀十大元、學正梁宗榘捐銀十大元,有恩貢盧玉墀、歲貢趙以濂、附貢鄭啟書各捐銀一百大元,有州同麥廷琛、尹如鵬、王嘉珍各捐銀五十大元,有舉人鄭紹材捐銀二十大元,有廩貢孫毓斌(崖縣第一任民選縣長)一十五大元等。捐五元的有二十名,四元的七名,三元的八名,二元的五名,有功名者較無功名者捐輸為多,州知、州同、縣丞、守備、理問、經歷、千總、把總、舉人、貢生、監生、武生、生員、商民、普通民眾等共九十一名合捐銀一千七百零伍元另加一百三十一千一百文。《崖州志》為后人保存了珍貴的史料,它的重修成書,得益于當地官吏、士紳與民眾的捐輸。今點校重印的《崖州志》書末未附有這部分捐助者芳名,失于載記。
被《崖州志》列“篤行”的何秉禮,其“以清貧終其身”。同治十二年(1873年)?何選登癸酉科拔貢,次年,他北上朝考,有一友付五百金,委托他辦事,不花一金而把事情辦妥,最后何秉禮將五百金悉數納還。光緒二十六年,知州鐘元棣欲續修《崖州志》,但前志書泯滅,幸得何秉禮家獻出家藏手抄孤本方得重修。鐘元棣在《重修<崖州志>序》載“訪問州志,則何紳秉禮家尚有手校本”。博學多才的撥貢何秉禮,輕財尚義,以詩禮傳家,其為《崖州志》的問世做出了重要貢獻。
崖州謫官名宦捐資助學,為古今典范
崖州地處僻遠,古稱瘴癘鄉。宋至明,流放及此的判臣謫官、歷代擔任地方官的官員都非常重視崖州文化教育。他們明辨水木之源,設堂講學,教化黎民。南宋名臣胡銓,幾經貶謫,在抵貶所水南村后以裴氏宅院作為講學之所,“聚徒授業”,招收當地黎族兒童入學。《崖州志》載,“在崖,日以訓傳經書為事。黎酋聞之,遣子入學”。胡銓開創了教育少數民族子弟、開化黎峒的先河,融洽了黎族漢族人民的交往,成為散落崖州民間寶貴的歷史記憶。
瞿罕,崇禎十二年征授知崖州,一生以興教育才為己任。鄭邦直,云南永昌人,萬歷年崖州知州,曾捐俸金買田,以資助學校。宋錦,乾隆十八年,任崖州知州,慈惠清廉,修《崖州志》、設書院、立義學會。乾隆二十七年州事金紳,養士愛民,增拓書院,捐益義學膏火。清末崖州知州范云梯,“南天一柱”題刻者,在任職期間,先后創辦了崖州直隸州高等小學堂、初等小學堂、平民學堂、農學堂、工藝學堂和巡警學堂等公辦學校,為崖州歷代官員辦學之最。《崖州志》載,“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知州馮如衡詳請設立時雍學堂,以教育黎童”。此外,還有毛奎、梁正、楊城、李百齡、唐鏡沅等一大批先后入崖的官宦,他們熱心崖州教化,建學校,置學田、捐俸金,邀眾捐修崖州學宮,為崖州培養了不少人材。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