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7/17/27fedcd6cd182d3a858cf7f36eb8e05c.jpg)
椰雕藝人文傳述收藏的椰雕茶具。 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攝
海南是一個移民島,現今島上的居民都是不同歷史時期從島外遷移過來的。學術界一般認為,黎族先民是最先登島的,臨高人繼其后。漢武帝一在島上設郡建縣,臨高語族群就被編入圖冊,變成輸貢納糧的齊民,也成為開發建設海南的主體,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宋代閩南人大規模登島之后。
在開發建設海南的過程中,他們曾經創造過光輝燦爛的歷史,種雙季稻、養八度蠶等犖犖大者不說,就是民間工藝方面也能異軍突起,表現不凡,海口羊山地區的雕刻技藝和臨高新盈地區的造船工藝,都在各自領域里各領風騷。
羊山地區泛指海口市西南部被火山石覆蓋的地區,因盛產黑山羊而得名,地理范圍包括瓊山區的龍塘、府城、舊州,龍華區的龍橋、龍泉、遵譚、城西、新坡,秀英區的石山、永興、東山、長流、西秀等13個鄉鎮575個自然村,是臨高語族群除臨高縣以外的主要聚居地。
這一地區多山多石、少地缺水,傳統農業難以發展,歷史上成年男人往往另尋出路,依托本地資源學一門手藝討生活,也因此造就了一代代從事木雕、陶藝、石雕、椰藝、工藝家具等制作的能工巧匠,出現了很多以工藝得名的手工業村,形成了海南工藝品的主要發源地。
而臨高是海南的海洋漁業大縣,不僅漁民多,漁船多,以漁為業的新盈工匠的造船技藝也首屈一指。
石雕走進人民大會堂
羊山石雕是伴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的需要而產生的,該地區石頭叢生,石料資源豐富,當地居民的生活用品如石磨、石缸,墓前的石人、石獅、石狗、石鳥,民間土榨軋蔗用的石碾子,“一間三格十柱式”古石屋的石柱,無一不是就地取材加工而成。剛開始時比較粗糙,隨著對文化精神生活追求的提高,石匠在雕刻時注重在裝飾美化上下功夫,制品也越來越精美,名聲也越來越響,瓊北地區修建的宗祠廟宇和古式民居,其中的石雕部分幾乎都出乎其手。羊山地區邊緣有個美榔村,村東南有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美榔雙塔”,據明《正德瓊臺志》記載,乃元代鄉人所建,其石雕工藝精湛,造型美觀,代表了古代海南石雕的傳統技藝。綜合各方面因素,包括雙塔的地理位置、村民所屬族群看,其石雕工藝也應該來自羊山地區。
羊山地區的石雕,以龍塘鎮最為著名。龍塘的石雕技藝源遠流長,元代就有石雕、木雕,到明代時石雕、木雕工藝已發展到相當的水平,后又吸收了北方的一些雕塑優良傳統,水平大有長進。其石雕藝術素圖像逼真、雕工精湛、形象生動,在島內外享有盛名,自清末以來民間就出現了一些遠近聞名的諸如博撫、永昌等石雕專業村,也涌現出了一批著名的石雕藝人。生于1916年的藝人周明鑒,十多歲就開始學習雕刻,尤擅長石雕,其創作的作品遍布島內外,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兩壁就有他的浮雕作品。
1958年,為向國慶10周年獻禮,首都進行“十大”獻禮工程建設,海南抽調25名能工巧匠組隊去參加,龍塘鎮藝人范光輝、周明鑒、吳清存、冼際賢和冼必群父子等11名石木雕刻匠也名列其中。他們在京將近一年之久,參與人民大會堂的浮雕工程和民族飯店、文化宮等大型建筑的石雕與石料加工工作,受到國家領導人的好評,國家還給他們發了石雕工藝證書。由于龍塘石雕木雕精巧藝術的成就,1995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民間雕刻藝術之鄉”的稱號。
國家級非遺椰雕
“海南椰雕”是手藝人以椰殼為主要原料、以刻刀為主要工具,采用雕刻、拼貼、鑲嵌、彩繪技藝制成的融觀賞性與實用性于一體的生活用品及其制作技藝。海南椰雕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其最初功能是實用性的生活用品,包括簡單的酒茶文房用具和盒罐等器物。其制作過程,唐代劉恂的《嶺表錄異》有比較詳細的記錄:“(椰子樹)有圓如卵者,即截開一頭,沙石磨之,去其皺皮,其斕斑錦文,以白金涂之,以為水罐子,珍奇可愛。”而據《南越筆記》記載,李德裕被貶到崖州時,有一個用椰殼制作的酒杯,?“嘗佩于玉帶環中”,則透露出這種酒杯乃源自當時的崖州州治一帶,即現今的海口羊山地區。后來經過歷代椰雕藝人的精心經營,海南椰雕技藝日臻完美,在實用性的基礎上融入觀賞性,終使椰雕成為獨具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藝品,自明朝起就被選為朝廷貢品,被人們譽為“天南貢品”。
羊山地區椰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不少人家以此為生,世代相傳,龍橋鎮富道村就是其中一個著名的椰雕專業村。該村多數人以雕椰為業,300多年前就辦起椰雕作坊,產品銷往島內外。在這里,村民互相切磋雕椰技藝,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由此成長,椰雕藝人文必德、文邦榮和文傳述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文必德雕工最好,文邦榮造模最棒,兩人都通曉全套椰雕工序,任何一種雕法都信手掂來。1955年海南特別手工藝廠建廠,首批僅招八九名藝人,20多戶人家的富道村就占了6人,文必德和年輕的文傳述也在其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廠里生產的精美椰雕幾乎全部外銷,出口地涉及芬蘭、英、日、德、泰等國家和地區,贏得贊譽無數。上世紀50年代初,文必德曾赴北京獻藝,當場表演椰雕技藝,獲二等獎。1957年,年屆花甲的文必德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文邦榮一生共創作了500多件椰雕作品,曾兩次上北京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大會,得到毛主席的接見。文傳述是繼文必德、文邦榮之后的椰雕村里惟一一個掌握全套椰雕技術的藝人,也是2008年海南椰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后椰雕技藝的首個傳承人。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7/17/4c155e6620da755a81c88b00041542f8.jpg)
海口市羊山地區永昌村雜草地里的糖碾。 (資料圖片)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7/17/5749d0543f1570862172d50b329a3c26.jpg)
臨高漁民能在半年之內造出一艘大船。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土法制糖的頑強堅守
海南是我國甘蔗的主要產地之一,種植歷史悠久,制糖業也有比較長的歷史。據《新唐書·地理志》,糖已被列為海南的土貢產品之一,據此,唐代乃至唐以前海南已經出現制糖業。制糖的方法,從一開始就采用傳統的土榨法,一直到成書于民國十九年(1930年)的《海南島志》,海南制糖仍然是“概用舊法,無用機器者”。宋代海南制糖已成規模,清代以后,利用傳統工藝土法制成的紅糖,成為海南土特產的一大農副產品。據《海南島志》載,海南土糖生產最鼎盛的民國十三年(1924),由瓊海關往外洋及通商口岸輸出的紅糖就有111353擔,價值734487兩白銀,幾占當年土貨總價值的20﹪。
在海南的土制紅糖中,瓊北地區占了很重要的地位,而瓊北地區又以現今的海口市遵譚鎮為最著名。明清時期,遵譚地區已經有多家糖寮、油坊,有“萬鋪”之美稱,瓊北地區很早就傳有“萬鋪的糖寮定安的布”的民謠。該地區所制紅糖遠近聞名,為周邊居民所喜愛,還遠銷廣州、上海,出口日本、東南亞等。
現代糖廠興起后,海南土糖從輝煌走向式微,但曾經輝煌幾百年的遵譚依然有人在頑強地堅守。吳奇珍是遵譚土法制糖世家,制土糖歷史可追溯到他爺爺的爺爺。吳奇珍的曾祖父吳家芹是遠近聞名的“糖客”,1890年就跟村里的兩兄弟辦起了一間土糖寮,至今已一百多年。作為第五代吳家土法制糖傳承人,他堅持用純天然工藝制作土糖,讓家傳秘制的土糖繼續傳承下去。
2010年,吳奇珍的土糖作坊工藝被評為“海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土法制糖工藝”,隨后其作坊又被評為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項目“土法制糖工藝”傳承基地,吳奇珍本人也正式成為海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土法制糖工藝代表性傳承人。2013年,遵譚的土法制糖入選海南省第三批保護名錄。
傳統造船技藝譜新篇
臨高漁港眾多,自古以來都是海南的漁業大縣,漁業產量一直居于全島前列。據康熙《瓊州府志》,康熙年間,臨高縣魚課合米950多石,居沿海12州縣第二位,僅次于儋州,占全島魚課總額的15.9﹪。海南的海產品主要來自近海拖網漁業,據《海南島新志》,該項作業“最盛行于新盈、白馬井、海頭、三亞、博鰲五港”,?其中新盈港“最為發達”。新中國成立以后,臨高漁業發展更為迅速,1998年以來,海洋捕撈總產量連續18年位居全省首位,年產量約占全省的1/3。
臨高漁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們的造船技藝。臨高漁民很早就會自己造船,擁有的漁船也比較多。據1930年成書的《海南島志》,臨高共有漁船322艘,居沿海12州縣首位,比瓊山、文昌、陵水、崖縣和昌江5個縣的總和還要多。海南沿海各縣歷史上大多也自己造船,但由于制作木船工藝復雜,過程又苦又累,年輕人已經沒有人再愿意學習造船技藝而改做他業了。如海口演豐歷史上著名的造船村祿尾村,只剩最后一個已年過60的造船技藝人。然而,臨高縣新盈一帶的漁民卻仍然執著地堅守祖宗傳承下來的手工造船工藝,而且船越做越大,造船業規模也越來越大。
臨高縣傳統造船工藝最紅火的是跟新盈鎮只隔一道黃龍灣的調樓鎮。該鎮的黃龍上村,全村180多戶900余人,約60%左右的漁民都會自己造船,目前大的造船作坊就有兩家,其中王家興的造船作坊名氣較大。王家世世代代都是造船的能手,這門絕藝傳承到王家興至少已經四代人,如今他的孩子也在跟著他學造船。在王家興的造船工坊里,木制百噸大船基本上靠手工造成,高峰時每年能造20~160噸的漁船40多艘。該鎮青龍村的明路造船作坊也遠近聞名。明路造船作坊的掌門人張明也是造船世家的匠人,爺爺張以侃和父親張綏之都是技藝精湛的造船工匠,1970年代張綏之就可以造30噸的大船。由于張明能很好地將傳統手工造船技藝和現代造船理論結合起來,2009年其造船作坊獲得了國家海洋部門頒發的木船制造許可證,次年他一年就造船50多艘,還在昌江開起了“連鎖店”。
今天的臨高造船技藝依然靠手工操作,但已經廣泛使用電鋸、電鉆、電刨來代替以往的斧子、刮刀等純手工操作的工具,大船動力也改用柴油機,作業效率、工藝精確度、抗風能力和航行速度等已大大提高,既提高了造船生產效率,又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廣大漁民獲利,使產業規模逐步擴大,除了供應臨高地區,儋州、瓊海、陵水等地的漁民也慕名前來訂購。
?
相關鏈接:
探秘海南民間絕藝:神奇黎族老古舞海南民間絕藝“土法佳釀”?
揭秘:海瑞治貪出奇招海南民間絕藝:臨高造船世家 百噸大船手工造海南民間絕藝:樂東黎族剪紙巧手剪出黎家情?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