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館藏宋建窯兔毫盞盞底。
海南省博物館藏宋建窯兔毫盞
松風鳴雪兔毫斑
黑釉的顏色并非被歷代所青睞,但建窯的制瓷匠人精于鉆研,利用釉料中鐵等金屬氧化物的呈色機理和入窯后的燒造氣氛,燒制出富有變化的結晶釉,兔毫釉紋成形的神奇便源于此。由于釉汁中鐵元素的含量較高,在入窯后的高溫中,釉汁受熱后產生氣泡,將其中鐵的微粒帶至釉面,當溫度達1300℃—1350℃時,釉層融化,自上而下地流淌,富含鐵質的釉水便附于釉面流成細長似兔毫的條紋,呈現出一種濃淡相宜,放射并略有規則的形態,整體看起來流暢均勻,猶若天成。
黑釉兔毫盞能夠在宋代風行于朝野,從中不難窺出宋人獨有的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v觀宋朝的五大名窯,都以質地釉色為上,正所謂“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弄將來。”宋人追求的是最接近于自然的美,建盞釉變的不可復制和不可控性,使泥與火的藝術得到了自然的升華。同時宋朝崇尚道教,道家含蓄質樸、無為自然的觀念與兔毫建盞清幽玄謐的釉色又有著相通之處。所以符合宋人審美追求的建窯兔毫盞在當時也是緊俏的商品,清朝梁同書寫的《古窯器考》中提到:“按宋時茶尚撇碗,建窯兔毫盞為上品,價也甚高?!?/p>
地處東南的武夷山,五代時便以茶聞名于華夏。其所產巖茶,是中國茗界少有的珍品。昔日蘇軾游于閩地,飲過武夷之茶后感其巖韻醇厚,遂寫下“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的佳句。飄飄乎欲仙的東坡居士贊武夷之地的茶香,其弟蘇轍則有《次韻李公擇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的詩云:“蟹眼煎成聲未老,兔毛傾看色尤宜?!贝笠馐钦f,要飲武夷的佳茗,煎茶需用燒至未老的泉水,且配以建窯兔毫盞最是相宜。
茶圣陸羽在其著作《茶經·四之器》中曾論有茶色與瓷器的調和關系:“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紅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但從中可以看出唐代的茶色為“紅白”之色,故而越窯和岳州窯產的青瓷最是相配。上文中趙佶在《大觀茶論》已提到:“茶色白,宜黑盞?!币布此未牟铚珵榘咨?,需要青黑的建盞才能較好的襯托茶色。
宋代蔡襄在《茶錄》中又說:“建窯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自不同。”所以除了考慮到色彩的搭配外,建窯兔毫盞胎體略厚,在溫盞后不易散熱,也是被青睞的一大緣由。(圖陳趙龍)
?
相關鏈接:
中國現存最古老撒拉族手抄本《古蘭經》影印版入館收藏速收藏!??诮痪奸_學季各學校周邊易擁堵路段薛世杰:在老照片里“收藏”廈門多家收藏品公司以拍賣升值等說法引誘老年人進行巨額投資消費河北一老人三十余載收藏數萬件鐵路物品?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