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南驛道考據
驛道自縣門鋪出陵水南門西南行,第一鋪是順潮鋪,在嶺黎鄉。陵水縣城以南五里,明清有山名“黎苗嶺”,即今長水嶺,其嶺腳正扼陵水西去通道。順潮鋪在今三才鎮一帶。后兩鋪是“鴨塘、石賴,俱在石嶺鄉”。
清后期,陵水鋪舍名稱大變,與今天地名接近,縣南由兩個新鋪取代。據《道光廣東通志·郵政》載:“縣前鋪至九所鋪五十里,又三十里至膺秋鋪”,該志涉及防務的“營汛疆里”,也提到離城五十里的“膺秋塘,兵四名,下至土崛墩十里,與崖州營藤橋汛界”。
由此可知,膺秋塘及膺秋鋪的位置,應在現在赤嶺以北十里的英州鎮一帶,此處明代就有膺修軍堡。九所鋪,今新村鎮九所村。村北有一座東北西南走向、標高428米的大山,稱九所嶺,九所村在嶺與海之間,扼守驛道,位置險要。九所鋪與膺秋鋪位置的確認,可以推知陵水至崖州的驛道,大致上沿著現在G223國道走向,事實上這就是沿海天然通道。
陵水縣北
歷史上的三大灌區
古代萬州、崖州兩州之間的陵水,山高林密,腹地深廣,向來是原住民的天然福地,黎峒核心。漢文化是隨著驛道等通路的打開,不斷在當地傳播發展。牛嶺以東的幾十里沿海,一直歸屬陵水版圖,有四五個圖(即百戶大村)。
明朝初年,洪武帝對海南進行系列基礎建置,設立了驛道(交通)、軍屯(墾殖)與千戶守御所(武備)這三個相互關聯的大系統,相應地大批軍戶移民來瓊,促成海南社會歷史上第一次大發展。
陵水在牛嶺以北的烏石、那亮鄉地域,新中國成立后已全部劃歸萬寧,現在陵水萬寧兩市縣以分界山、大小牛嶺劃界。
牛嶺以南為港坡河谷,接著是陵水河口平原。港坡河很早就有了規模農耕灌區,灌區里安置了驛道鋪舍“大寨鋪”。
港坡河很早就是陵水三大灌區之一,其余兩灌區分別是“大河水”(今陵水河)及“小河水”(今陵水河支流溪仔河)。三個古灌區,構成陵水最早的經典農耕核心。
據分析,驛道大致沿現在東環高速走向,過陵柵河,沿博吉山(今稱大溪嶺)北麓接近大小陵水河,在城北一里許有“博吉渡”,由北門進入縣城。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