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步入懸掛著清代儋州書法家張績題寫的“東坡書院”匾額,多副對聯值得細細品味。
書院現存楹聯30多副,熔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文情并茂,音韻協調。在大門、大殿、載酒堂等處的對聯,耐人尋味。
大殿有兩副對聯。其一:“靈秀毓峨眉,綜觀歷代縉紳,韓富以來如公有幾;文明開儋耳,遙想三年笠展,符黎而后名士滋多。”這副對聯由清代進士王云清撰寫,高度評價了東坡先生“文明開儋耳”的歷史功績。
其二:“賓主聯歡,追思笠屐風流,雪爪尚存鴻北去;冠裳承祀,若問送迎詩句,笛腔猶按鶴南飛。”這副對聯是清代舉人唐丙章撰寫。“雪爪尚存鴻北去”化用東坡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土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而“送迎詩句”,出自東坡詩“總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蔥葉送迎翁”。“鶴南飛”出自東坡詩《李委吹笛并引》:“山頭孤鶴向南飛,載我南游到九疑。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憐時復犯龜茲。”對聯融匯蘇東坡的多首詩詞,既展示了東坡詩詞的豐富底蘊,也體現了唐丙章高超的撰聯才華。
從東坡書院大門進去是亭狀的載酒堂,上面懸掛的對聯為:“農務不違時,與諸父老,對此镃基,共話桑麻今樂事;公余容退息,偕都人士,攜來樽酒,追懷笠屐古風流。”此聯是清代進士、儋州知州林翰高撰寫。“镃基”指鋤頭,“桑麻”指農事。此聯寫出了蘇東坡深受陶淵明田園詩的風格和人格影響,常與老農談起農事的情景。
以上三副對聯,盡管不是一個作者,但有一個共通之處,都提及“笠屐”。此典出自明代文學家宋濂《東坡笠屐圖》題詞:“東坡在儋耳,一日訪黎子云,途中遇雨,從農家假(借)屐著歸。婦人小兒相隨爭笑,群犬爭吠。”這樣的記載,反映了東坡的樸實無華,平易近人,與當地民眾打成一片,關系十分融洽。這也符合蘇東坡自己曾經概括的性格特征:“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可親、可敬、可愛的東坡形象。
蘇東坡本人就是一位對聯高手。南宋進士岳珂《桯史》記載:遼國使者出下聯“三光日月星”,蘇東坡不假思索就對出上聯“四詩風雅頌”。《詩經》中“雅”分為“大雅”“小雅”,加上“風”“頌”就是“四詩”,所以這是一副絕妙的對聯。
在儋州,蘇東坡也寫過一些意蘊深遠的對聯。林冠群先生在《盡情盡性的文化奉獻——序<儋州古今楹聯選集>》一文中記述,蘇東坡離開儋州東坡書院前,給學生姜唐佐贈送一副對聯:“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此聯體現了東坡先生對學生的勉勵教誨和殷切期望之情。因此,東坡對海南文化教育的啟迪之功,世代尊崇。
(編輯:王思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