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那秫村(今新民村)。該村是雁峰書院掌教鄭文彩的故鄉。 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海口府城西廂達士巷王國憲故居里的王承烈畫像。 陳耿 翻拍
海口市那秫村鄭文彩故居的成片老宅。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攝
文岑明道
編者按
從明代內閣大學士丘濬讀過書的瓊山學宮算起,再到清代八紳士創辦的雁峰社學,雁峰書院的源流雖然跨越了兩個朝代,但它作為書院的歷史不過80年,然而影響之深遠,育才之眾多,聲名之遠播,頗有后來居上之勢。
在此期間,雁峰書院從創建者之一、首任掌教王承烈到后來的多位山長,功不可沒,像鄭文彩、陳毓姜和周仁山三位院長,都是舉人出身,都是多次參加會試而未能登進士科,都是熱心教育而又善于因材施教者,命運相似,品性相同,能力相仿。
從1823年由社學擴建為書院,至1902年清廷頒旨將舊式書院改為新式學堂,雁峰書院僅走過80年的歷史。
盡管如此,雁峰書院還是培養了一撥人才,不少人還得以躋身科舉,考取功名,而那些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情和期盼的掌教,他們的故事,今天讀來,依舊能夠打動人心。
1
咸豐《瓊山縣志》總纂鄭文彩
肄業雁峰,主講雁峰
晚清瓊山鳳樓那秫村(今海口市長流鎮新民村)讀書人鄭文彩,自幼家貧孤寒,然而他勤奮向學,早年在雁峰社學讀書時,院長王承烈一看到他的文章,就刮目相看。在雁峰的眾多學子中,鄭文彩從學于王承烈最久,頗得師傳。
據民國《瓊山縣志》記載,嘉慶癸酉年(1814年),鄭文彩就被選為拔貢,在道光元年(1821年)恩科鄉試中登科為舉人,可惜此后多次參加會試都未能如愿考中進士,不久被授任廣東海康縣教諭,“留心課士,首重品行,多士化之”。后來丁憂回瓊,不再出仕,而是選擇主講雁峰書院,立志栽培后學。
咸豐丙辰年(1856年),官方重修《瓊山縣志》,鄭文彩被推舉為總纂,謹慎對待各類史料,絕不遺失或遺漏,“表章文獻,不使佚遺”。
鄭文彩的侄孫鄭天章,曾經隨他在雁峰讀書,才學聞名一時,有“鄭家千里駒”的美譽。同治元年,即1862年,鄭天章考中舉人,光緒二年(1876年)登進士科,此后在福建當過知縣,晚年回瓊主講澄邁澄江書院、儋州麗澤書院和瓊山雁峰書院、蘇泉書院達十余年之久。鄭天章淡泊名利,對金錢尤其看淡,聘金之外,一介不取;挑選學生有個特殊要求,對固執己見者,堅決辭退不收。
2
舉人陳毓姜主講雁峰十余年
“高才生多出其門,成就者眾”
海口市南渡江東岸靈山鎮有個張吳村,是唐朝尚書吳賢秀落籍之地。清末,張吳村的陳毓姜和陳廷芬父子頗具才名和美名。陳毓姜曾經主講雁峰書院,陳廷芬進入仕途后則創辦了應元書院。
陳毓姜年少時家境貧窮,好在勤勉力學,在學校中聲譽很高,且多次得到推舉,但最終總是得而復失,未能進入高等學府讀書。然而,陳毓姜依然刻苦勵志,并不因此而灰心喪志。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37歲的陳毓姜終于進入縣學,享受公費讀書的待遇,第二年便考中舉人,一同中舉的還有后來登進士科的丘對欣等人。可是,跟鄭文彩一樣,陳毓姜也是屢次參加會試,雖被舉薦,卻未能成為進士。按照慣例,他被安排在吏部任職,由于職位未能實現其夢想和志向,便辭職回家。
陳毓姜返瓊后,在雁峰書院擔任山長十余年,縣志稱“高才生多出其門,成就者眾”,而且身居講席,沒有公事絕對不上衙門,找官員辦私事,謀求私利。
陳毓姜5歲喪母后,對待繼母猶如生母,很得歡心,也善待異母弟弟,疼愛有加;對于地方上的公益事業,譬如“創賓興以惠士林,邀圖甲以免徭役”,陳毓姜都鼎力相助以成事;參與纂修咸豐《瓊山縣志》期間,他嚴肅刪改訂正,尤其嚴于取舍人物和史料,總是以“禮”“義”為標準。
陳毓姜的兒子、貢生陳廷芬也熱心公益。光緒十四年(1888年),在廣西廉州府靈山縣任教諭的陳廷芬,借回鄉過年之機,與當地官員和士紳一道,將家鄉大林墟的約亭改建為“應元書院”,馮驥聲、林樹華等當時的瓊山社會名流都參與了此事。此后,書院幾度改名,現為靈山鎮的大林小學,幾乎每年都有學生考上重點中學。
3
吸引海北、瓊南學子的周仁山
“諄諄善誘,多所裁成”
雁峰書院的山長中,大多是不在乎個人功名利祿,不患得患失者。瓊山東潭都邕陽村(今海口市瓊山區鐵橋街道那央村)的周仁山就是其中之一。
周仁山天資聰敏,性格深沉,極其用功,二十歲到縣學讀書時,其名就為人所稱道。咸豐辛酉(1861年)選取“拔貢”,周仁山考試時名列前茅,結果竟被列入“副貢”的第一名,時人都為他鳴不平,周仁山卻毫不介意。于是,他杜門謝客,從古文詩詞中汲取先人的精華。
第二年,即同治元年,他與鄭天章同時在壬戌恩科鄉試中考中舉人,但在此后的多次會試中,都沒有成為進士。
周仁山回到海南后,被聘為雁峰書院掌教,民國《瓊山縣志》稱他數年間“諄諄善誘,多所裁成,即雷州徐聞士子、崖州陵水諸生,多負笈從游,得其講授,翹然特秀”。
中年以后,周仁山才接到朝廷的任命,赴任廣東西北山區的連州州學教官——學正。由于連州地理位置偏僻,歷來缺少師表,周仁山履任后,州人就聘他主持當地南軒書院講席,“嚴立課程,因材施教,風氣為之一變”,對于生徒的學費,他不計較多少,反而更加體恤寒門學子,“一邑之人化之”。
遺憾的是,或許是由于過度勞累,在連州任上不到三年,周仁山就以身殉職了,身后未留分文,知州和諸生一起為他捐款,“始得扶柩歸里”。
海南師范大學圖書館館長、《海南古代書院》一書的作者胡素萍教授稱,雁峰書院的首任院長是當時瓊山縣著名學者王承烈,連續在該書院主講時間長達12年之久,他本人對學生的教育培養,要求德行與學問并重;在王承烈的影響下,雁峰的學風文化一以貫之,一批才學和品行兼優的掌教接踵而至,以身作則,栽培了大量品學兼優的學子,使得書院的聲譽后來居上,影響深遠。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