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康收藏的三亞老碼頭圖片。
童謠廣流傳
崖州故事多
長年生活與工作在三亞地區的蔡明康,對三亞地區的童謠、民俗風情了如指掌,文中信手拈來,皆成文章:“三亞(崖縣)人,性格率樸,思想傳統,雖今實古,他們對士林藍情有獨鐘……過去人們的長衫短褲,里里外外,連女人衣襟前那條小小的防污肚幅,都要用士林藍縫制。特別是結婚時的男女服飾,最是講究用士林藍料子做的。”這是《三亞逸事耐人尋》開篇的《三亞人與士林藍婚裝》,語言質樸、娓娓道來,勾起不少老三亞人記憶和感慨。一首三亞本地童謠為證:“士林藍,晶晶亮,色彩好。說不完,做裙穿,嫁大官,誰來娶……。”士林藍贏得了三亞人的格外珍愛和信任,也道出三亞人士林藍的審美情趣,那個年代,士林藍縫制的服飾,慢慢成了崖州人結婚的符號。
《崖州元宵嫁鼠民俗》中談,元宵嫁老鼠,是古崖州人民的淳樸民風,為當地群眾所喜聞樂見,歷代盛行不衰。“崖州嫁鼠民謠,一唱一和,曰:公敲鑼,婆打鼓,元宵嫁老鼠。公沒米,婆沒薯,農人好辛苦。老鼠精,聽吩咐,尋個好家給你住……”莊諧兼有,令人捧腹。
“元宵夜農人就在谷囤旁、磨籠邊、灶頭上,以及平日老鼠經常穿梭行蹤的地方,就以碗屁股做燈盞,擰棉花為燈心,倒上盈盈的海棠油,讓油燈通宵達旦地點燃著,此一舉動,崖州人俗稱‘元宵嫁老鼠’”。文中不動聲色地進行犀利評價:農民托元宵“嫁鼠”的民間風俗,從側面譴責“老鼠”傷農來反映官方坑農,民不安生的苦難境況,道出了人民無奈的憤懣。讀之令人感慨和深思!
《三亞逸事耐人尋》也飽含了諸多崖州往事,令人感慨噓唏:比如海南島“公車上書”第一人林纘統、崖州名將王熀、在任時不遺余力興修水利的梁正、清風善政的崖州知州程哲等名人軼事;崖縣抗日公祭大會、榆亞備戰與崖縣解放記,則描寫轟轟烈烈的崖縣抗日解放斗爭;對南山“大洞天”、郭沫若題“白帝城”匾、崖縣保平村“清鄉”考辨等體現作者深厚的史料考據功力。此外,作者深情描述了旅途的見聞和感觸,哈爾濱街頭頗有異國風情的酒幌、塞外拜謁王昭君陵前的深思、青城山腳的遐想……
親歷“史料” 追憶述懷
書中談到郭沫若1961年初春謁訪三亞,蔡明康作為年輕的文化干部,為郭沫若的考察作向導的情景,十分感人。書中有一文《從郭老三亞第一首詩說起》:“……1961年除夕,郭沫若先生首次客居三亞鹿回頭飯店”,海軍戰士上門慰問演出,基地俱樂部主任李紹珊帶去贈郭老的賀歲禮物:“五光十色的貝殼和鮮艷耀眼的紅豆”及自擬詩三首。郭沫若回到寓所后,寫下《答李紹珊同志》的五律:“海角逢春節,天涯得好音。新詩多雋句,美目盡奇琛。我是詩行者,君真公腹心。南疆勞捍衛,紅豆滿榆林。”
在《郭沫若與崖州文化》《郭沫若到天涯擇石嵌詩瑣記》《天涯尋蹤》《一份珍貴的禮物》等篇章中,蔡明康以親身經歷,深情回憶郭沫若在天涯的游蹤和故事。
另,書中詳細記載反映海南題材的歌曲——《請到天涯海角來》的創作始末。1982年夏天,蔡明康陪同歌曲創作者鄭南先生和作曲家沿西線采風,搜集當地山歌、民謠、小調等音樂素材,力圖把《請到天涯海角來》這首新歌,創作成具有地方特色,又能展示出時代特色的好音樂。
“返回途中,鄭南先生提議乘坐火車回三亞,借道途徑‘天涯海角’,親自體驗火車穿過‘天涯’時的感受,從黃流至三亞的火車上,鄭南向蔡明康詢問起海南四季天氣和花開果紅時節,接著鄭南先生同作曲家對排而坐,聚精會神地討論這支歌兒的旋律、音量、音階和音程。‘三月來了花正紅,五月來了花正開,’他晃頭晃腦,心花怒放,輕輕地用手在桌板上擊節……”
可以說,“請到天涯海角來”這首名噪一時的金曲精品,基本上是在黃流到三亞的火車上哼出來的,當火車離“天涯海角”不遠處,汽笛發出了一陣陣長鳴,這支曲子開頭過門處有“嗚!嗚!嗚!”的汽笛聲,也被鄭南先生當做“過門曲子”,寫進了這首金曲里。實在讓人回味!
(編輯: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