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據地歷史陳列館正式開館
追尋紅色足跡 傳承革命精神
4月19日,在五指山市毛陽鎮,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據地歷史陳列館正式開館。
當地群眾在觀看實景展示。
4月19日,對于瓊崖革命歷史傳承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據地歷史陳列館落成并正式開館。
伴隨著掌聲,紅布徐徐揭開,“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據地歷史陳列館”15個燙金的大字格外耀眼奪目。出席開館儀式的老戰士在工作人員攙扶下緩緩走進陳列館。
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據地歷史陳列館以圖文介紹、實物展示和視頻播放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真實再現了五指山區域發生的歷史事件和革命故事,生動地展示了瓊崖軍民英勇頑強、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將成為追尋革命歷史遺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的珍貴資源。
前廳 瓊崖革命 壯麗凱歌
陳列館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A館集中展示了1939年至1950年,瓊崖軍民浴血抗戰、爆發白沙起義、創建五指山中心根據地、開展三大攻勢及配合野戰軍解放海南等歷史事件。B館主要展示新中國成立后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地區的變遷和發展。
在序廳,呈現出的是一座恢弘大氣的主題雕塑。這組雕塑展示了曾經在五指山這片熱土奮戰的英雄群像。在那個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瓊崖黨組織、瓊崖縱隊和廣大人民群眾,不畏犧牲,英勇奮戰,譜寫了瓊崖革命的戰地凱歌。
第一展區 白沙起義 曙光初現
這一展區主要介紹了抗日戰爭爆發后,瓊崖軍民的抗日情況及五指山區爆發的黎族苗族人民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白沙起義。
當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侵瓊日軍展開正面交鋒之時,國民黨頑固派為保存實力,退守到五指山區,對黎族苗族同胞變本加厲地作威作福,黎族苗族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為了反抗國民黨頑固派的暴行,黎族首領王國興帶領黎族苗族同胞發動了震撼全瓊的白沙起義。
展館內聲光、熒幕等新技術,模擬了白沙起義時的情景。正如第一組群雕所展現的,“白沙起義”打響了第一槍。
第2組、第3組雕塑就是對王國興獲救后振臂高呼及領導群眾起義的生動寫照。這次起義歷時半個多月,各地黎族苗族同胞紛紛起來響應。駐守白沙縣境的國民黨軍政機關和部隊,幾乎被全部趕出白沙縣境,起義取得了初步勝利。
展廳里一幅名為《喜見父母軍》的油畫生動再現了當時黎族苗族同胞見到工作組同志后的喜悅之情。工作組進駐白沙后,立即開展宣傳和組織工作,為之后建立五指山根據地打下群眾基礎。
第二展區 挺進毛貴 紅霞漫天
該展區主要內容為五指山中心革命根據地在毛貴的創建歷程。五指山根據地是瓊崖革命的穩固后方基地,在這片土地上瓊崖軍民萬眾一心,積極進行根據地建設,軍民魚水情深,親如一家。
八旬老戰士王建良用手撫摸著展示板上的一個個先烈的名字,用黎族語言講述道,“多么熟悉的名字,這些人以前都和我生活在一起,打仗也在一起。”隨著一幅幅畫面的掠過,老戰士身邊的工作人員說,老戰士們心中有歲月,眼中有歷史。
走近展館內復原的瓊崖革命第五次黨代會的場景,其中最前方的辦公桌是在黎族老鄉王老積家收集到的馮白駒將軍用過的桌子。
“關于這個桌子還有一個故事。1948年瓊崖黨政軍領導機關進駐五指山根據地后,積極發動群眾,推選當地會說海南話的黎族人為村代表,負責征兵、征糧等日常工作,王老輪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他積極配合黨的工作,得到瓊崖領導人的肯定和信任,也因為工作原因與馮白駒將軍時有往來,漸漸結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1950年海南解放后,海南黨政軍機關搬遷到海口市辦公,臨行前馮白駒將他的辦公桌和臥床留給了王老輪作為紀念。這兩件承載著馮白駒將軍深厚情誼的物件,王老輪一直視若珍寶,悉心保管,直至他去世,由侄子王老積保管。這里我們只展出了馮白駒將軍用過的辦公桌,另一張臥床會在第三展區為大家展出。”講解員說。
展館內,在復原場景的對面,這組半景畫場景生動再現了土改后農民分得田地的喜悅之情及為了解決解放區的經濟困難,黎族婦女自給自足,織黎錦的情景。展柜中還展出了黎族同胞的服飾以及日常用品。
瓊崖區黨委領導瓊崖縱隊先后發起大規模的秋、春、夏季三大軍事攻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勝利,寫下了瓊崖革命戰爭史上最輝煌的一頁,成為瓊崖革命走向勝利的重要轉折點。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