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雕花瓶。
別出心裁
贈送最海南的中國禮
中國各種手工藝品巧奪天工。而此次在外交部禮賓司的支持下,國禮、國宴用品全部選用海南特產,極具海南特色的各色傳統手工藝品再一次登上舞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海南第一次大規模承辦國禮、國宴用品的籌備工作,負責該工作的省外僑辦禮賓組工作人員不斷思考,“送什么才能既代表海南特色又體現國人工匠精神呢”,幾經考量,最終選擇了貝雕畫、黎錦和椰雕花瓶三種工藝品作為國禮。
貝雕畫以貝殼、海螺為原料,展現了海洋文化和中華傳統技藝,以“丹鳳朝陽”“金玉滿枝”“梅花”為主題的貝雕畫代表了海南人民對客人美好的祝愿。黎錦展現了海南黎族同胞特有的紡、染、織、繡等工藝,反映黎族人民生產、文化生活、愛情婚姻等活動。依靠海南本土天然材料椰殼雕琢而成的椰雕花瓶,出自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椰雕技藝傳承人吳名駒等工匠之手,技藝精良,風格古樸。
“金玉滿枝”貝雕畫。
與以往的貝雕畫作品有所不同,為了拿出一個更具觀賞性、審美性的國禮,負責貝雕畫制作的吳鑒峰和劉飛雄這一次花了不少心思,這兩位在海南省技師學院任教的工藝美術大師一拍即合,決定在裝裱貝雕畫的環節大膽創新,不再在貝雕畫作品外鑲嵌上玻璃。
“也就是說,作為國禮送出的3類5件貝雕畫,大家可以直接觸摸到或光滑、或有棱角的貝殼,不再隔著玻璃‘霧里看花’。”吳鑒峰介紹,貝雕畫是海南傳統技藝的一種,這么做目的在于增強禮物的體驗感,讓外國政要感受海南貝雕畫的觸感,與它們來一場近距離的對話。
除了梅花主題的貝雕畫仍以掛畫的形式呈現,以“丹鳳朝陽”“金玉滿枝”為主題的貝雕畫在呈現形式上也別出心裁,將貝雕畫裝裱在宮廷扇擺件上,色澤鮮明的貝殼與厚重古樸的木制宮廷扇擺件合二為一,兩種極具中國風的造型相得益彰。
巧手織艷錦,絲縷蘊匠心。海南黎錦,素有中國紡織“活化石”之稱,作為禮品相贈,黎錦頗為受寵。接到任務后,海南錦繡織貝負責人、黎錦工藝研究所所長郭凱十分期待,“從論壇走向世界,我們期待更多外國人欣賞黎錦的美,了解海南民俗。”
每一份國禮,都蘊含著美好的祝愿。于是,這三件黎錦的圖案設計中不僅有龍鳳、鯉魚等中國傳統吉祥元素外,《黎家樂》更是把“新時代,幸福要靠奮斗來”的寓意織就出來,此外更有黎族同胞豐收圖、舂米紡織生活圖,不僅展現了黎錦紡、染、織、繡工藝,亦把海南黎族的特色民俗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和黎錦一樣,海南椰雕也是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曾是古代海南進貢的珍寶,被譽為“天南貢品”。
“以椰雕作國禮相贈,做什么好呢?”吳名駒回憶,設計之初,自己突然想到“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么一句詩,于是便萌生了以椰殼為原料做一件椰雕花瓶的想法,將少數民族圖案和椰風海韻雕刻在花瓶上。
椰雕的珍貴,體現在工藝上,尤其雕工的技法和精湛度決定著作品的價值,吳名駒告訴記者,雖然時間緊、任務重,自己還是綜合運用了沉雕、浮雕、透雕、割雕、圓雕等工藝,只為把最好的禮物送出去。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