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儒素山房”里種菜、喝酒、寫詩
南渡江畔祖孫三代美談
海口市靈山鎮儒房村文化室的一副藏頭聯。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通訊員 林郁
家譜溯源
時下,開民宿,經營共享農莊,或往返城鄉之間過起半農半城的生活,是很多城里人的創業或休閑狀態,也是一種新的“下鄉”方式。
其實,海南古代鄉賢中已經不乏一些到山上或往郊野,過上隱居或半隱居生活者。譬如,海南周刊曾經報道過的明代中期桐墩書院創建者陳文徽,就親自種桐樹以制琴。
而明代后期,瓊山府城進士、曾任江蘇鎮江知府和湖南永州知府的陳天然,奔喪后就不再出仕,而是與兒子、孫子到南渡江東岸建“別業”,種瓜菜,飲酒作詩,安度晚年。再后來,他的后人在那里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聚落——儒房村。
“五馬歸來半百齊,皇恩浩蕩報無期。衣冠解脫還人世,夢入關中性不迷。” 這是明代嘉靖乙未科(1535年)殿試二甲第七十四名進士、瓊山府城南橋人陳天然惟一傳世的詩作,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 50歲的他回到家鄉,已經辭官賦閑了,所謂“皇恩浩蕩”,不過是客套之詞,歸園田居,才是心所向往。
據萬歷《瓊州府志》和府城潁川堂《陳氏族譜》記載,陳天然生于正德丙寅年(1506年),嘉靖戊子科(1528年)中舉,1535年進士及第后,被授予工部員外郎,轉授戶部主事,不久又升任戶部郎中,“兩督倉儲,監鈔九江”,都以廉潔和節省而出名,陳天然連續被擢升,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外派鎮江任知府。
知府陳天然無心仕途
陳天然赴任鎮江后,不巧遇上旱災荒年,而“洲灘虛稅”又讓老百姓不堪重負,陳天然立即厘減;當時,長江之上賊寇猖獗,陳天然練兵防備,鎮江一府得以安然無事。
此前,鎮江府衙的各項費用都是攤派到各個里甲,民眾深受其苦日久,陳天然也全部革除,代之以購置公田,收取租金來作為辦公經費。他本人也捐出俸銀創立學田,賑濟寒門學子;江蘇金壇人、監生曹大章參加科考的文章在格式上有所欠缺,但陳天然欣賞其才學,極力推薦和選拔,使得曹大章1546年鄉試中舉,1553年會試拔得頭籌,成為“會元”,殿試時又奪得一甲第二名——“榜眼”。
廣東僉憲劉絃送表入京,途經鎮江時突然病危,陳天然極力調護,劉絃不治而亡,陳天然又為他料理后事。
雖然能力出眾,但性情剛直,潔身自好,不與別人茍合,不懂得在官場上巧妙周旋和進退自如的陳天然,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被改任永州知府。兩年后,母親吳氏去世,陳天然回家奔喪守孝,居家期間,“親賢下介”,毫無當官的架子,對兄弟、故友中貧乏者,總是盡力周濟,毫不吝嗇。
記者近日有幸讀到海口市靈山鎮儒房村《陳氏族譜》,其十四世孫、清代貢生陳宗彝(生于乾隆丁未年,即1787年)撰寫了系列先祖傳略,其中就有《鎮江公傳》(后世將陳天然尊稱為“鎮江公”)——
晚年以故居近城雜杳,遣季子豪若孫,置別業于河東,題曰“儒素山房”,環蒔瓜果蔬菜,日夕棲遲其中,惟以詩酒自娛,累征不起,蓋謂:“仕宦亦猶儒素也。”所著詩文甚多,不能盡錄,獨有《自新遺稿》,至今膾炙人口。壽逾八十而卒,祀鄉賢。
陳天然晚年讓三子陳豪帶著孫子,在南渡江以東,買地建置“別業”。古人將住處以外的園林或產業稱為“別業”,如唐代詩人王維的“輞川別業”。“別業”也寫作“別墅”,但不同于今天的別墅。
陳天然早晚都呆在“儒素山房”里,種上瓜果蔬菜,寫詩喝酒為樂,朝廷多次催促出仕,他都看淡官場,不為所動。他留下的著作《自新遺稿》,可惜現已不存。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