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南人文地理掃描⑥
文昌人對排球情有獨鐘
(資料圖)
海南文昌和廣東梅縣,前者被稱為“排球之鄉”,后者為“足球之鄉”,文昌和梅縣在人文地理上卻有個共同點:地貧人窮或人多地少,文昌和梅縣同為“文化之鄉”,讀書人格外多。文昌人打排球與椰子相關,梅縣人迷足球則從柚子玩起,他們在苦讀詩書時都重視強身健體。
文昌人民國初年就熱衷于排球。據《文昌縣志》記載,民國9年(1920年)文中排球隊曾到上海參加全國性比賽并且獲得冠軍。但也許因為時間久遠,這一紀錄少為人知。為更多人熟知的,是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獲得的一次冠軍,這是文昌在排球領域的第一個全國桂冠。到了1964年,文中參加在沈陽舉辦的全國少年九人排球賽,再次奪冠,文昌再次因排球而在全國沸騰。在兩次奪冠的刺激下,文昌排球甚至在鄉村都迅速普及,“排球之鄉”名至實歸。
(資料圖)
文昌人打排球苦中作樂
記者發現文昌人打排球不拘小節、因地制宜,隨處可見各式各樣的排球場,房屋與房屋之間的空隙也可以練球。相比起足球、籃球,排球為什么在文昌,排球運動普及率極高?
記者采訪了老一輩的文昌人,文昌羅豆鎮居民韓桂金女士說:“和別的市縣相比,過去的文昌農耕條件不好,大家維持生計困難。而且文昌人靠海而居,又多是淺海作業,捕魚后也沒太多的地可種,會有很多空閑時間。那時的農村十分封閉,于是大家就會在椰樹下就打起球來,就連女生也會加入其中,來場混合打法。”
韓女士還告訴記者,她小時候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文昌人沒忘記尋找生活的樂趣,都說“海南椰子半文昌”,因為椰子太多,文昌人就會拿椰子拋來拋去,和排球的打法有點像。當時的大家就會絞盡腦汁打發時間,像混跡江湖的俠士,什么都會拿來玩。雖然很早的時候文昌學校的排球開始流行,但是當時大多數人家里窮到根本上不了學,在韓女士眼里,排球和其他球類一樣,只是聽別人說過,根本都沒見過。直到后面大批華僑回村定居時帶回了排球,它比椰子輕多了,大家便感到十分新奇,掀起了一股“排球”熱潮。文昌人打排球時嘴上常掛著outside 和 ball 這兩個外來詞,估計與華僑有關。
記者還了解到,由于貧窮,村里不可能各個都買排球來玩,善于苦中作樂的文昌人當然不會放棄,大家都知道文昌椰樹成片,就有人想到用椰子葉編織成的樹葉球來代替排球,但是這樣的球重量又太輕了,他們又想到一個辦法,在樹葉球中塞進椰子絲等雜物,變成了一個合格簡單的“排球”。
韓女士還說,以前的排球場十分容易搭建,一點也不講究,一張漁網、兩根繩子就夠了。和其他球類運動相比,文昌的生態環境更容易滿足排球對場地的要求,排球便成了文昌人的“寵兒”。學生們做完作業后,找到一塊空曠的沙地,在兩株椰子樹上掛上網,用腳在地上劃出界線,就可以來上一場排球賽。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