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海南三亞疍家漁船的前世今生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梁君窮 時間:2018-09-10 08:51:28 星期一

      原標題:傳統造船廠與造船技藝的消逝

      三亞疍家漁船的前世今生

      陽江艇模型。

      清晨6點,河面上的薄霧慢慢散去,三亞南邊海路北臨春河上的漁船和游艇漸漸清晰起來。深藍色、青褐色、蒼灰色的漁船與白色的游艇同泊一江水面,給人強烈的對比感。年過六旬的張典波打了大半輩子的漁,他家居住的南邊海漁村,漁船越來越少。“現在村里大概只有200人在打漁了。”張典波感慨道。

      在南邊海路一側,一間門面不大的疍家風格的建筑,門上寫著“三亞疍家文化陳列館”幾個大字,走入其中卻別有洞天,三亞疍家人的生活習俗、打漁技藝、造船技術,在這里都有介紹。一方面是對海洋生態的保護使得海南漁業的轉型成為大勢所趨,另一方面現代造船技術生產出的鋼制漁船也在淘汰傳統工藝造出的木制漁船。這家小小的疍家文化陳列館,正是將變革時期漸漸消逝的傳統技藝與記憶保存下來。

      歷史演變中的疍家漁船

      走入三亞疍家文化陳列館,一排排陳列著的漁船模型讓人嘆為觀止,這些模型雖然體積不大,但做工細致,連船槳、住棚都以同等比例復原。

      “舊時候漁船不僅是疍家人的生產工具,也是疍家人的家。隨著時光的推移、生活方式的改變,漁船在漫長的耕海生涯中經歷了從無帆到有帆,又從有帆到無帆的變化。”陳列館館長鄭石喜介紹說,無帆時代主要是搖櫓、劃槳的小型漁船;有帆時代是指利用風力為動能的風帆漁船;后無帆時代是機器動力的漁船。

      在陳列的漁船模型中,記者發現了一個特別小的一個漁船模型,這個模型扁平低矮,船上有竹棚。鄭石喜介紹說,這便是疍家人最早使用的漁船,因為船頭較平所以叫平頭艇,當地也稱“橋仔”。

      這個模型長為60厘米,深9厘米,寬為15厘米,據說是按照10:1的比例制作。那原船也不過長6米,深0.9米,寬1.5米。就是這樣一艘窄小的漁船,在過去卻是一家人生活的場所。依靠雙槳驅動,漁民可以在內河放置漁網、漁籠捕魚。

      但平頭艇船頭較平,不利于消浪,于是疍家先民便把平頭改為尖頭,稱為棚仔艇,是解放前疍家人從內河向港外發展轉型的一種小型漁船,不過比平頭艇稍大一些。無帆時代的漁船還有地網艇、內駁艇等,都各有其特殊的用途。

      “進入有帆時代,海面上最常見的要數翹尾船和拖風船了。”鄭石喜介紹,翹尾船是上世紀50年代以前漁民使用的一種漁船,利用風力推動,春冬可以兩船配合拖網作業,夏秋則可以作為母船載十幾艘小舢板到外海進行放釣綱作業,翹尾船長已經可以達到20多米。而拖風船直到上世紀70年代前都還有使用,可以利用順風進行拖網作業。

      在這些有帆漁船中,有一種漁船名字格外有趣,歷史上存在的時間也很短,這便是公仔艇。“公仔”在當地方言中是老人的意思,這是1958年當地為集體食堂提供魚貨而建造的一種捕撈漁船,采用流刺網作業。因為勞力主要是老人,所以稱為公仔艇,它以風力或搖櫓推動,上世紀70年代初期便已停止使用。

    (編輯:王秋芳)
    ?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