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與時俱進 比拼技藝
黃流花燈的變與不變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2/25/54e1adfe90911ddd863d23.jpg)
栩栩如生的大公雞花燈。 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攝
有道是:“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夜,我國各地賞明月,鬧花燈,吃元宵,品民俗,滿街鼎沸,熱鬧非凡。
在樂東黎族自治縣黃流鎮,元宵節堪稱是當地人的“狂歡節”。“農歷正月十五、十六夜花燈游街鬧元宵,是黃流古往今來素有的節慶活動,是黃流地域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黃流鎮文化站站長邢詒山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黃流人的元宵,花燈是必不可少的。
黃流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黃流花燈被選入原文化部編撰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概覽》一書,成為不少當地人津津樂道的話題。歷經滄桑的黃流花燈走進中國經典民間藝術的殿堂,離不開一代代花燈手工藝人的堅守與傳承。今年元宵前夕,海南日報記者來到黃流,采訪當地的幾位花燈制作者,了解制作黃流花燈背后飽含的那份工藝匠心。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9-02/25/54e1adfe90911ddd864224.jpg)
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黃流花燈巡游現場。特約記者 林東 攝
以村坊為單位秀匠藝
“黃流花燈源于百姓為慶賀家中新添男丁而制作的小燈籠,隨著制作花燈的水平日漸提升,人們開始不滿足于單門獨戶地懸掛燈籠。” 黃流花燈協會副秘書長陳鴻漢說,于是便出現了先是以家族、如今是以村坊為單位制作元宵燈籠、燈車。
黃流花燈享譽瓊州,與當地匠人精心設計制作息息相關。年過古稀的老人邢福源介紹,黃流當地共有7個村坊制作花燈,今年有4個坊參與制作。在邢福源的帶領下,海南日報記者來到當地較有名氣的西北坊。元宵將近,村民們正在趕制花燈,刺耳的機械切割聲和電焊聲此起彼伏。
老人邢詒輝是西北坊里德高望重的花燈手藝人之一。他說,黃流花燈制作手藝大多是祖上流傳下來的,孩提時期,他就跟著爺爺和父親學習扎燈。如今年逾7旬的他雖然雙手長滿了老繭,做起花燈來卻依舊得心應手。
“精品難扎,花燈匠人往往身懷十八般手藝,從繪畫、書法到編結、雕刻、裱糊、剪紙等,生產工藝流程復雜,每道工序的細致程度要求極高。” 邢詒輝說,西北坊共有近50人,工種分為電工、木工、雕刻等,由于全部是手工制作,完成一輛花車最快也要10余天的時間。
當地老人說,上個世紀80年代,80%的黃流人都會做花燈。每逢元宵節前夕,長輩們和街坊鄰居就會聚在一塊做花燈,孩子們圍觀大人制燈,一看就是一上午,樂此不疲,耳濡目染間,也成為許多黃流人喜歡上這門手藝的開始。76歲的邢詒輝便是其中之一。
邢詒輝自小對繪畫十分癡迷,西北坊里絕大多數花燈造型的圖案出自邢詒輝之手。“花燈制作技藝都是細活、碎活,只有把控好各個細節,做出的花燈造型才逼真。”邢詒輝指著一個長約1.5米、高1.2米的豬形燈樣說,“就連這豬尾巴的位置,都要反復計算,稍微不注意,就會破壞整體的美感。”
每逢元宵游花燈之時,亦是黃流各坊秀匠藝的時候。“從花燈的外形、顏色到使用的技巧都是各個坊比拼的內容。” 邢福源說。
?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