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日報數字報·海口網紹圣四年(1097年)蘇東坡謫貶海南儋州,從徐聞渡瓊后,曾暫寓在瓊山府城近郊的金栗庵(舊址即今五公祠),并于元符三年(1100年)獲釋北歸。海南是蘇東坡謫貶經歷的最后一程,在北返的渡海途中,他寫下了“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名句,表明自己十余年謫貶生涯的心跡。十余年兜兜轉轉的南國風景,綺麗了東坡先生的人生旅途,而近四年的謫瓊經歷,亦給海南的歷史文化抹上一筆厚重,留下了許多故事給后人憑吊。
海南人民為了緬懷懷念蘇東坡,便在蘇東坡留有遺跡的“東坡讀書處”刻立蘇東坡先生的肖像。元代在此開設“東坡書院”,大書法家趙孟頫為之題匾,書院明初毀廢。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瓊州副使戴禧在此原址上重建,改為“蘇公祠”;清順治、乾隆年間重修,光緒十五年(1889年)清雷瓊道臺朱采修建,擴大規模增設山門。
蘇公祠坐西北朝東南,是一組由山門、蘇公祠正堂和圍墻組成的院落建筑。這組建筑處在整個五公祠建筑群的中心位置,是進入五公祠景區的必經之地。山門坐西北朝東南,正對著思賢牌坊,面闊三開間,磚木結構,硬山雙坡頂,素面雙層板筒瓦砂漿裹壟屋面。山門后檐口及次間前檐口為磚包檐,灰塑脊鴟吻以卷草、祥云為主。山門的明間為抬梁式木構架,明間在步柱的位置設一屏風,作視線遮擋。山門次間的山墻邊貼為穿斗式木構架。
蘇公祠正堂也是坐西北朝東南,磚木結構,硬山雙坡頂,素面雙層板筒瓦,砂漿裹壟屋面,面闊三間,進深三跨,明間19路瓦,次間16路瓦。正堂前廊屋檐口為綠色琉璃勾頭、滴水,后屋檐為磚包檐,屋脊兩端鴟吻灰塑配以卷草、祥云為主。正堂前廊全部敞開,后邊實墻,簡潔通透,大氣舒展,具有濃郁的海南熱帶地域性風格。廳堂圓柱掛有楹聯:“此地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明間為七架抬梁式木構架,次間山墻邊貼為穿斗式木構架,兩邊山墻分別有琉璃漏空花窗。
堂內正廳供奉蘇軾及其兒子蘇過和學生姜唐佐的牌位。與蘇軾、蘇過同祀在蘇公祠的姜唐佐是瓊山人,認識蘇東坡時還是秀才,元符二年(1099年)9月至元符三年(1100年)3月,向蘇東坡學習詩文。蘇東坡北歸前,曾贈姜唐佐一句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勉勵姜唐佐,日后科舉致仕,必以此句為他吟詩一首。東坡歸后,姜唐佐中舉,成為海南歷史上第一個舉人。
蘇東坡為中原文化在海南的傳播和海南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史書稱謂“瓊州人文之盛,實自公啟之。”蘇公祠的整體布局沿中軸線布置,山門、正堂及正堂中的蘇公塑像和牌位都在中軸線上,逐步抬升,莊重大方,儀式感較強,體現了海南人民對于蘇東坡先生的敬仰之情。山門、正堂建筑和圍墻等共同圍合形成庭院,庭院中原種有四棵檜柏,現僅存三棵,檜柏淡雅清幽,暗喻蘇東坡的氣節和品格像檜柏那樣萬古長青。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