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文湖周邊綠草茵茵,白鴨成群。
孝親敬老
黎氏族人重仁義教化,滿清一代,盛行節孝。筆者查閱黎氏族譜,各種祭禮的繁縟過程、節婦烈女和《孝弟歌》《勸孝歌》《八反歌》等相關記載,就幾乎占了族譜篇幅一半。難能可貴的是,族譜中記述黎氏先祖列傳時大多都涉及到出孝入悌的事跡,如今細細讀來,仍令人感動不已。
黎氏的九世祖黎國玙為人坦誠淳樸,常念父母恩德,侍奉父母精誠孝順,父母壽終之日,他披麻戴孝守靈,去齋堂給父母打齋,鄉鄰十分欽佩他的孝心。
黎國玙的父親黎光昱也是當時族里有名的孝子,他少孤,事母孝,博學而篤志,無奈時運不佳,多次參加鄉試未及第。在外地求學深造期間,不料親母亡故,聞訊悲痛不已,星夜兼程直奔家鄉,為母守墓三年,“檢足不踵市城”,喪期滿后又守孝三年,致使年過半百,也無心在科考上進取,居家悉心教兒,行善施惠,造福鄉梓,被時人稱為“孝子黎”。所謂純孝,不過如此。
族譜中收錄王國憲(原名王國棟)的三篇像贊,均是他的手跡文稿,字里行間充滿著對黎氏先祖的敬仰之情。其中十一世祖黎廷彥的贊辭,署名“姪王國棟題”,可以看出王國憲與昌文湖黎氏應屬姻親。王國憲原籍在三門坡青草村,與昌文湖村相隔約三公里,黎氏與王氏往來密切,彼此通婚。
昌文湖岸邊有一口銅錢井,井旁有一塊被廢棄的孝節坊石牌,站在石牌前,中間的二個楷體大字依然清晰:“節孝”,右側依稀可辨:賜進士出身度支部主事李晉熙請,左側寫著:黎廷彥公長媳錫九妻王氏立,宣統二年秋月吉旦。孝節坊的主人正是王氏。據方志和族譜記載,王氏剛嫁到昌文湖村,丈夫黎錫九不幸意外身亡。當時的王氏才22歲,尚未生育。
雖裹著一雙小腳,但王氏強忍悲痛,挑起撫育過繼幼子、贍養公婆的重擔。她勤儉居家,日夜勞作,守節盡孝,培育孩子,備嘗艱辛,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家。
兒子黎福泰長大后勤學苦讀,不負母望,學有所成,服務鄉里。后來朝廷為旌表王氏為培養后人孀居不嫁的節孝之譽,為其立下“節孝坊”,表彰王氏的守節和重孝。
母慈子孝。王氏的孝道感人至深,但同時也反映出封建社會下婦女受守貞節思想束縛,失去了丈夫,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只能遵循舊制守寡,而不能去追求新的生活。
原先高高矗立在村口的節孝坊已隨時光消逝,然而往事百年。昌文湖村孝親敬老的風氣,并不隨著歲月褪色,依然在后人的記憶里流芳。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