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20-07/20/046437ba-bf7d-45c1-aca2-8d05cbdbf8fd.jpg)
在植物染料種植園拍攝絣染手藝人符永英勞作。
編者的話
人文紀錄片《匠韻瓊藝》近日首發,作品通過走訪50多位海南傳統手工藝匠人,將海南民間匠人的傳承故事、技藝的變遷故事以及人與物所承載的歷史故事,用影像予以精彩呈現。海南都有些什么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匠人們又是怎么守護與傳承手藝的,請跟隨本期《海南周刊》一起走近匠人匠心,去讀懂他們的故事。
你眼中的海南是什么樣的?浪漫?愜意?奮進?近日,由海南大學、海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海南省歷史文化研究基地、瑞視傳媒等單位耗時數年聯合攝制的《匠韻瓊藝》給出了他們的視角和答案。
在這部記錄海南手工技藝的35集人文紀錄片中,觀眾通過攝制團隊的鏡頭,看到了一個別樣的海南,一個文化底蘊豐厚、本土特色濃郁的海南,一個讓人恍然大悟又心潮澎湃的海南。
![](http://img.hkwb.net/content/2020-07/20/b359376a-3cdc-421e-9eba-ac8f590f1d22.jpg)
拍攝昌江玉石雕手藝人楊偉勇。
產學研用相結合
用影像講述50多位匠人的傳承故事
在《匠韻瓊藝》中,50多位民間匠人的傳承故事、技藝的變遷以及人與物所承載的歷史故事,被多元化、多視角、真實系統地呈現在受眾面前。
“高校除了教學、科研工作,還需要為地方、社會服務,因此,高校的科研成果應當在大眾層面傳播,為社會所用”。出于這個想法,2015年,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該片總編導張軍軍邀請并組織起了一支影視制作團隊,其中包括史學、傳播學、社會學、文學、法學、語言學、影視學等多種學科的30位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多位影視創作人員,共同創作《匠韻瓊藝》。
張軍軍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匠韻瓊藝》有許多專家學者參與,基本每一集都會由各方專家學者討論、評議,所有觀點都有歷史依據,“我們將《匠韻瓊藝》的創作定性為研創,希望通過它達到產、學、研、用結合的目的。”
“三年多的拍攝、制作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包括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社科聯等主管單位的大力支持。”張軍軍說,《匠韻瓊藝》涉獵范圍廣,是海南參與人員多、時間跨度長、跨學科范圍廣的一部人文紀錄片。
經過精心打磨,《匠韻瓊藝》最終呈現出了圖片、視頻、著作文字等三種形式的成果,目前紀錄片已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多個平臺播出,廣受業內外好評。在首發式上,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總編輯譚麗琳盛贊這部紀錄片,她表示,作為首部反映海南傳統手工藝匠人的《匠韻瓊藝》,其出版填補了海南手工藝出版方面的空白。
![](http://img.hkwb.net/content/2020-07/20/4e0f3b72-6d13-46cc-83ff-7f1a7c9a557b.jpg)
拍攝傳統絣染的脫棉籽。
自帶帳篷拍攝
為了搶救那些瀕臨失傳的手藝
作為一部旨在搶救即將失傳的民間技藝,且又“死磕”嚴謹性的大型紀錄片,《匠韻瓊藝》的拍攝難度可想而知。
許多傳統手工藝作品在市面上難覓,攝制組自然也難尋手藝人的蹤跡。例如骨簪手藝人。由于骨簪制作起來步驟繁瑣,現階段也并不具經濟價值,這門手藝已經瀕臨失傳。幾經輾轉,攝制組才通過省民間藝術家協會聯系上了一位骨簪手藝人。
然而,這位手藝人一開始并不愿意配合拍攝。張軍軍向記者解釋:“很多人都不理解這個項目的意義所在,而配合拍攝又需要他們付出許多時間和精力,所以很多人一開始都不愿意。”為了說服這位手藝人,攝制組來來回回溝通了大約一個星期。
雖然最終應承了下來,但面對鏡頭時,這位手藝人卻緊張得手指發抖,說不出話。攝制組只能放下已經布置好的場景,停下來,幫助這位手藝人進入狀態。數日后,這位手藝人依然無法自如面對鏡頭。無奈之下,為了減輕手藝人的壓力,攝制組最終決定收起大搖臂,用針孔攝像機代替常規攝像機進行拍攝。“拍這位手藝人花了一個多月,比一般的拍攝對象多出了一半時間。”張軍軍笑道。
由于不少手藝人都是少數民族,對于攝制組而言,在語言溝通上也存在一定困難。制片人胡夢毅還清楚地記得,在瓊海市的一個苗族村落拍攝苗族蠟染時,手藝人是一位苗族人,她只能使用苗族語言。“現在,做苗族蠟染的人已經很少了,做得好的人更是鳳毛麟角。”胡夢毅告訴記者,為了追求最好的拍攝效果,攝制組沒有選擇更換拍攝對象,而是在另一位苗繡手藝人的幫助下,通過其來回翻譯,艱難地完成了拍攝。
常在深山里找素材,拍攝條件十分艱苦。攝制組有時自帶帳篷,有時則全組擠在拍攝對象家里和衣而睡,凌晨三四點就起床干活也是常有的事。在高溫天氣下,受制于條件,攝制組成員有時一連三四天都無法洗澡,渾身起痱子。
![](http://img.hkwb.net/content/2020-07/20/15108cee-9730-499b-8f50-543dbc8a2232.jpg)
攝制組在苗村拍攝植物染頭發。
建立海南文化記憶基因庫
“通過傳的方式,達到承的目的”
拍攝過程雖然艱難,但只要心無旁騖地朝著目標進發,總能有收獲,甚至碰上意外驚喜。
在拍攝黎族人做biang酒時,兩位拍攝對象配合攝制組拍攝了一個多星期。拍攝后期張軍軍才無意得知,其實其中一位拍攝對象本要外出打工,另一位拍攝對象則要下田農作。張軍軍表示希望作出經濟補償,卻被拍攝對象拒絕了,不但如此,因為這段時間的拍攝,兩位拍攝對象更加懂得了技藝傳承的重要性。他們告訴攝制組,拍攝結束后,他們打算辦一個傳習所,免費教授老百姓這門技藝。張軍軍說:“通過我們的創作,帶動一些人共同傳承技藝,恰恰就是我們的創作初衷”。
在制作樹皮衣那一集里,攝制組拍攝了定居昌江的一位國家級傳承人和定居保亭的兩位縣級傳承人。拍攝尾聲,同為拍攝對象的雙方已經建立起了交流、學習機制。對于這個意外之喜,張軍軍十分欣慰:“這就達到了傳承的目的。”
“這個片子挖掘的部分技藝是搶救性的,意義深遠。”胡夢毅告訴記者,在召開《匠韻瓊藝》首發式前,團隊原計劃邀請骨簪手藝人來到發布會現場,聯系時才得知這位手藝人已經去世了。“他是我們已知做骨簪的一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手藝人。”惋惜、心痛之余,胡夢毅又覺得慶幸,慶幸通過《匠韻瓊藝》項目,骨簪這門手藝留下了充分的影像和文字資料,以供后人研究、傳承。
張軍軍告訴記者,除了《匠韻瓊藝》外,這個涵蓋了學術專業和影像專業的團隊打算用10年時間建立起一個海南歷史文化記憶基因庫,“我們希望聚合文獻解讀、口述歷史、影像紀錄、舞臺呈現、科技引領等多元化表達,將具有海南特質的優秀文化傳播給世界,通過‘傳’帶動‘承’,形成文化的活態傳播,更新海南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