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很難一下子想起,海南長臂猿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與我們漸行漸遠。
從一棵樹躍到另一棵樹,這群海南島上真正的“原住民”,曾肆意穿梭于幾乎全島各地的原始森林,之后卻在人類的步步緊逼下向中部山區節節后退,甚至一度被推到滅絕邊緣。
猿聲不再,蹤跡難尋,但沒有人希望它們真正離去。
在過去長達40多年的時間里,人類通過成立保護區、改造棲息地、加強研究檢測和科教宣傳等多項舉措,幫助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實現穩定增長,也一點點修復著人與猿的關系。
一只長臂猿在林間活動。
保護已迫在眉睫
從大半個中國退縮至西南邊陲一隅,全國范圍內的長臂猿數量在過去近一百年出現斷崖式下降。幾乎同一時間,海南長臂猿的分布區域也開始由全島各市縣向腹地山區不斷收縮。
20世紀50年代,整個海南島接近90萬公頃的森林里分布有超過2000只長臂猿。僅僅過了30年,這一數字便驟降至7只-9只,全島僅霸王嶺林區有分布。之后數年,部分學者因長期沒有海南長臂猿的消息,甚至一度懷疑這一物種已經滅絕。
“海南長臂猿在自然界基本沒有天敵。”談起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驟降的原因,曾在20世紀60年代便參與過海南島鳥獸調查的原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徐龍輝直言,人類的盜獵和對熱帶雨林的破壞,是之前海南長臂猿漸趨滅絕的最大原因。
這一結論在諸多調查報告中得到佐證,譬如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江海聲便在《海南島海南長臂猿分布的變遷及成因》一文中指出,海南熱帶雨林覆蓋率從20世紀30年代的將近50%縮減至80年代后期的不到10%,海南長臂猿的分布區占比隨之也由46%縮減至0.16%,可見兩者關系之密切。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海南長臂猿分布面積的縮減速度比熱帶雨林面積的縮減速度要快得多,專家們認為,這是由于人類的獵殺直接導致。
“過去一些老百姓認為長臂猿的肉有很強的保健作用,用長臂猿前臂骨頭做成的筷子能辨食物毒性,而它們的爪子可以驅邪。”霸王嶺林業局原局長洪德威曾回憶,一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霸王嶺仍存在海南長臂猿被盜獵的現象。
這讓他們感到無比痛心,也愈發意識到:保護海南長臂猿,已經迫在眉睫。
在白沙青松鄉斧頭嶺,一只母猿帶著幼崽坐在樹上。
幾代人接力護猿
開辟出一塊數千公頃的林地,只為保護幾只動物?20世紀70年代,當林業部門和動物學家們提出成立海南長臂猿保護區時,不少干部、群眾發出質疑甚至反對的聲音。
幾乎是頂著重重壓力,霸王嶺林業局還是決定停止在海南長臂猿經常活動區域的采伐活動,于1977年底在林區內建立海南長臂猿保護站,并撥出有限的營林經費作為保護經費,抽調5名職工去看護海南長臂猿。
由于保護站的級別不高,老百姓盜獵的情況仍時常發生。在老一輩霸王嶺人的奔走疾呼下,霸王嶺海南長臂猿省級自然保護區終于在1980年正式成立,并自1988年起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放下獵槍,停止砍伐,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自此開始駛入“正軌”。
彼時,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振河已在霸王嶺扎根數年,寫下我國第一批關于海南長臂猿的高質量論文。緊跟劉振河的步伐,江海聲、周江、吳巍、林家怡、陳輩樂等一批又一批科研工作者相繼來到霸王嶺深山,開展關于海南長臂猿的種群生態、棲息地結構、生態學及行為特征、采食植物等多個科研項目,逐步揭開這一人類近親的神秘面紗。
正是在基本掌握海南長臂猿生活棲息規律的基礎上,各級政府和管理部門才得以拿出行之有效的保護對策。
自2002年起,海南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強化野外巡護監測,指導保護區與周邊社區簽訂社區共管協議書;2003年,《海南長臂猿保護狀況調查及保護行動計劃》編制出臺;2005年,海南長臂猿棲息地改造工程啟動;2014年,“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召開,探討保護新策略……
從中央到地方,從各級政府到各類科研機構,這些年來海南長臂猿獲得越來越有效的保護與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累計改造修復棲息地5000多畝,努力擴張著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空間,讓其種群數量顯示出持續擴大的良好勢頭。
而隨著2019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式啟動,意味著海南長臂猿這一熱帶雨林旗艦物種的保護工作,也將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種群數量漸恢復
懸坐在二三十米高的樹杈上,一只黃色雌猿手法熟練地幫另一只黑色雄猿抓著虱子。不料沒一會兒,雌猿便“罷了工”,撒嬌似地將頭伸進雄猿懷里,剛剛還愜意無比的后者只好放棄享受,一臉寵溺地給前者順起毛……“它們是一對,正在談戀愛呢。”近日,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境內一處叫作東崩嶺的山頭開展監測工作的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李文永,舉起相機將眼前這一幕定格。
對于他而言,鏡頭里的兩個小家伙可謂再熟悉不過。
自2019年12月開始,李文永等人開始專注監測從A群“離家出走”的這對“小情侶”。經過長達半年的跟蹤,不少專家推測它們似乎有了成立“新家庭”的趨勢。這一訊息意味著什么?只需大致回顧一下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恢復史,便能找到答案。
20世紀70年代末,海南長臂猿僅存2群7只-9只;1998年,調查發現海南長臂猿數量為4群19只;僅過了5年后的2003年,這一數字銳減至13;到2013年,海南長臂猿數量增長至3群23只;2019年底的一次監測結果顯示,海南長臂猿增長至4群30只。
幾乎用了長達40年的時間,海南長臂猿才從2群7只-9只艱難增長至4群30只,種群數量恢復之艱難,由此可見一斑。而“分家成立新家庭”趨勢的出現,顯示出這種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擁有擴散到新棲息地的能力,這無疑為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帶來了新希望。
“雖然數量有所恢復,但仍未擺脫滅絕威脅。”在海南省林業局局長夏斐看來,海南長臂猿的保護工作注定是任重而道遠。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