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微漾,古榕蒼翠。青山環抱中,定安縣高林村如遺世獨立,不見車馬喧囂,但聞鳥鳴啾啾。
這座擁有近300年歷史的古老村莊,曾孕育出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張岳崧。時光流轉,薪火相傳,張岳崧留給高林村的除了“一方水土三代功名”的傳奇故事,還有他追求真理、甘于奉獻、勤政廉政的精神氣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高林村人自發掀起革命救亡熱潮,涌現出張玉波、張泰慶、張達團、張新泰、張泰天等一批舍生忘死、救國民于水火之中的革命志士。遺憾的是,由于得不到及時的記錄和梳理,他們中的許多人、許多事至今還不為人知。
其中,共產黨人張泰天曾在樂會縣(今瓊海市)創辦革命學校、創建紅色童子軍團,并參與組建蘇維埃政權,最終為革命獻出寶貴生命的事跡,僅在史書中留有寥寥數筆。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深入高林村、定安縣委黨史研究中心、瓊山中學檔案館等地,尋訪張泰天后人及黨史研究專家,力求為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張泰天。
離瓊北上 革命救國
張泰天出生于1907年,依循村里耕讀傳家的傳統,7歲便踏上了求學之路,后來受村里族人和革命進步青年的影響,1921年進入瓊山中學就讀。
為什么選擇瓊山中學?當時,新民主主義革命剛剛爆發,瓊山中學所在的府海地區,青年人思想進步、斗志昂揚,是學生運動和革命活動的重要力量。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府海地區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最先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啟發,影響極為深遠。從瓊山中學走出去的馮白駒、柯嘉予、黃魂等人,后來都成了海南革命的先驅。
曾潛心研究張泰天生平的海南省張岳崧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昌賦介紹,在瓊山中學讀書期間,張泰天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并成為骨干,在一次次磨礪中加深了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1926年高中畢業后,因受高林村革命救亡熱潮,以及瓊山中學首任校長張瑞鑾、學長馮白駒等進步青年的影響,他很快就憑借自己的突出表現,在同村共產黨人——時任定安縣黨支部書記張新泰的介紹下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風云詭譎,瓊島革命形勢一天一變。1927年,國民黨反動派公然舉起屠刀,制造了瓊崖“四二二”事變。在這次事變中,被抓捕的共產黨員、革命群眾達2000余人,其中500余人含恨倒在血泊中!
形勢險峻,張泰天等共產黨員響應黨組織號召,在張新泰的領導下緊急組織農民武裝起義軍,并號召黨員青年發動農民參與。張新泰在晚年自述中回憶道,“時年5月中旬,由于敵我雙方力量懸殊,我方軍情一度告急,我不得已立即召開黨支部擴大會議,對下一步革命工作進行討論和部署。”
這次會議作出了幾項重要決定,對定安縣黨支部的革命力量進行了重新分配,如推選林克嵩接任定安縣特支書記、安排黨員林克俊到林樹標部搞轉變工作等等,張泰天、林克倫、陳明亨三人則被安排隨張新泰到武漢學習軍事知識,并試圖與上級黨組織及黨中央取得聯系。
定安縣鄉土文化研究會會員、高林村村民張運恩回憶,村里的老人曾這樣講述:為北上求學救國,張泰天等人變賣了水田等部分家產,高林村族人亦予以經費支持。可惜的是,因與上級黨組織失聯已久,他們此行并不順利,在廣州、武漢和上海可以說是一無所獲。為躲避國民黨的抓捕,保存瓊崖革命火種,他們必須分頭尋找黨組織。分別前,張新泰表示要回中學補習重考大學,而張泰天則聲明自己要做職業革命家,決定留在上海的工廠參加工人運動。
幾人就此別過。
遠洋求學 厚積薄發
由于缺乏詳實的史料和見證者,張泰天離瓊后的活動細節目前仍無跡可尋。但經過整合村中老人尤其是張新泰給他的孩子們留下的一些記述,張昌賦基本梳理出了這樣一條時間軸——
1927年,與張新泰等革命同志分別后,張泰天考取了復旦大學,一邊讀書一邊參加革命活動,在上海閘北地區工人聯盟擔任秘書長,而后又根據革命需要到燕京大學學習政治理論和軍事知識。在此期間,他因表現突出,被黨組織安排到日本等國家學習軍事知識,并在國內外開展革命工作。
根據海南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海南人》一書記載,1931年,張泰天從復旦大學畢業后進入中美聯合會工作,擔任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的秘書。盡管該
書沒有對這段歷史展開舉證和描述,但定安縣委黨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崔開勇分析,1927年“四一二”事變前夕,郭沫若因撰寫了《請看今日之蔣介石》一文受到通緝,隨即參加南昌起義并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2月起被迫流亡日本,而張泰天曾多次前往日本學習軍事知識,很有可能協助郭沫若的工作并向他通報國內革命形勢。
“在中美聯合會工作沒有多久,1932年張泰天就啟程回了海南。”張昌賦說,張泰天突然回鄉的原因,《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海南人》一書中一筆帶過:“中央委任他為特派員回海南協助指導革命”。這一說法從張新泰生前的回憶中得到了印證。那年,張泰天找到他借了幾個銀元,暗示自己受黨組織派遣回瓊崖活動。張昌賦認為,這足以證明,張泰天在上海期間的工作頗受認可。
“1932年春,張泰天回瓊后不久便著手在樂會縣創辦革命學校,意在提高瓊崖革命軍民的理論和軍事素質,這便是黨中央賦予他回鄉革命的重要使命之一。”張運恩記得,村里的老人說過,這所學校真正是為人民開辦的,接收的學員除了黨政軍干部,更多的是窮苦農民、失依少年、流浪兒童以及受迫害婦女等等。這樣的學員構成,也為張泰天隨后創建紅色童子軍團,廣泛發動婦女兒童參加革命打下了基礎。
母瑞山上壯烈犧牲
崔開勇說,因為瓊崖共產黨人與上級黨組織聯絡不暢,張泰天此行雖重任在肩,但路途注定不會平坦。
在黨外,張泰天的行蹤受到敵人高度關注,屢屢身陷險境。年過耄耋的高林村村民張運丁記得,父輩曾這樣回憶張泰天回鄉后的行動:“他白天按兵不動,只有晚上才與黨內同志聯系,或四處散發傳單宣傳革命思想。”即便行事如此小心,他回鄉的消息還是沒能瞞住國民黨的眼線,沒多久就因人告密惹來了殺身之禍。
“奉命帶人來高林村抓捕張泰天的,是當時國民黨政府地方鄉長。”張運丁說,這位鄉長不是惡人,剛走到村邊就打了一槍,明著是要造出聲勢,實則是給村里人發出信號,讓他們趕快掩護張泰天逃跑,“幸運的是,當時張泰天恰好在村外活動,接到通知后連村子也沒回,就在高林村人吳大勝、張運祥的護送下緊急撤離了。”
張運恩指著村里一座老宅對海南日報記者說,“逃跑時,張泰天連手槍都沒來得及帶走,就掛在這座祖屋的石柱上。幸好手槍被雨具、衣物遮擋,最終沒有被人搜出來,村里人也沒有因此受到牽連。”
離開高林村后,張泰天取道東排村,途經居丁、黃竹等地,直奔母瑞山革命根據地。
數月后,張運祥收到消息,張泰天正帶領紅色童子軍團干部在母瑞山參加隊伍改編,希望他送些冬衣到山上去。可當張運祥把冬衣送到山上時,看到的卻是遍地尸體,張泰天已無跡可尋。后來他才得知,由于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當時已被敵人攻破圍困,張泰天亦在其中已經不幸犧牲。
“作為高林村的后人,我們希望能將這段故事講述出來,告慰先輩。”張昌賦說,在張新泰、張泰天等人的少年時期,高林村就出現了很多知識分子及青年學生,迫切希望能對社會進行根本性的改造,其中張玉波、張泰慶、張泰鸞、張達團、張運祥等數十人,都曾為革命救國作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
崔開勇表示,定安縣委黨史研究中心將與高林村攜手,將這一段段塵封的歷史挖掘出來,讓人們知道高林村不僅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更有燦爛的紅色文化值得一書。
本版圖片均由海南日報記者張杰攝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