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2020年南海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順利返回三亞。
人類對“鯨魚”的認知不斷更新,有賴于科研人員不懈地探索和研究。此次豐碩的科考成果,使得鯨魚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時,有了更為科學的身份信息。
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其實我國古人對鯨的好奇與認知,已然藏在了諸多典籍里。早在先秦時代,就有關于鯨的記載,叫法有鯤、大魚、鯨鯢。從班固開始,稱之為鯨魚。就連鯨會噴水,古時也有記載:“海魚也……鼓浪成雷,噴沫成雨……”。
鯨魚是魚么,它為什么會“噴沫成雨”?它們為什么跳躍到空中?是不是有一大堆問號,別著急,中科院深海所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劉明明博士帶你解鎖更多鯨魚小知識。
座頭鯨。新華社發
鯨魚不是魚
噴水、躍水等行為傳遞諸多信號
“鯨魚”不是魚,而是一種形態像魚的海洋哺乳動物,科學家通常稱其為鯨類動物或鯨類。
鯨類為什么會噴水?“當鯨類露出水面呼氣時,二氧化碳從肺部經氣孔排除,當呼出高溫度氣體遇到外界冷空氣后,就會濃縮形成水柱或氣柱。小型鯨類的氣柱往往不明顯,因為它們體型較小,肺活量有限。”劉明明解釋。
他還特別提到,對于大型和中型鯨類,距離較遠時,他們可以通過氣柱的大小和形狀來辨別鯨種,比如左斜45°的氣柱是識別抹香鯨的重要特征之一。“抹香鯨的噴氣柱之所以是斜的,是因為它們的鼻孔是歪的。”劉明明介紹,作為地球上最大的齒鯨,抹香鯨還是潛水高手,一次深潛可以待在水下好幾個小時,已知的最深下潛深度超過3000米。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知道抹香鯨是因為神秘的龍涎香--抹香鯨的腸道結石。抹香鯨喜食深海魷魚,特別愛吃大王烏賊,但是烏賊鞘很難被消化,太大的烏賊鞘會被卡在腸道里,如此便形成了特殊的香料龍涎香。龍涎香稀有的另一個原因是,只有極少數個體會形成龍涎香,有的抹香鯨會偶然從腸道中將龍涎香排出體外。排入海中的龍涎香起初為淺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漸漸地變為灰色、淺灰色,最后成為白色,人們主要用它來做香水的定香劑。
觀察鯨類的形態和行為,大有學問,都屬于動物行為學范疇。除了噴水,空中雜耍、快速游弋和躍水、船首乘浪、浮窺、擊水等都是它們的日常行為。
鯨類在海上跳躍時,經常伴隨著翻滾、雜耍或擊水,極具視覺沖擊,似乎在傳遞興奮愉快的信號,這也使得大家每看到此景都會很興奮。“跳躍是鯨類在空中最驚人的行為,大型鯨類的跳躍行為被稱為鯨躍,是它們活躍興奮的一種表現形式。”劉明明說,鯨躍不僅是一種玩耍行為,也有可能是在社交、吃東西,也有可能是“清洗自己”,即去除身上的皮外寄生物。
劉明明說,有意思的是,有些鯨類物種的雄性個體會在交配階段通過鯨躍向異性展示自己的身體和能力,并利用這種方式進行雄性間的競爭。
它們嬉戲玩耍時,還會做出什么有意思的動作?“有時候我們也會看到一些鯨類動物喜歡在船首乘浪,跟著浪花跳躍前行,在南海我們常看到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這樣玩。”劉明明說。
鯨類生氣會怎樣?“當鯨類用身體某一部分例如尾鰭或胸鰭,或者是全部身體擊水時,都會發出很大聲響。它們擊水的行為很可能在表達一種受侵略或惱怒之意。有些鯨類物種用尾鰭擊水是為了在進食過程中打暈獵物。”劉明明說。
鯨類好奇時會怎樣?“當它們浮窺時,一般表示對周圍生物或環境比較好奇、關注。”劉明明介紹,鯨類身體垂直,頭部探出水面,讓眼睛露出水面,此時便可以巡視水面上的情況,許多時候,浮窺也被視為一種社交或嬉戲行為。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