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由敦煌研究院、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主辦,海南省博物館承辦的“漲海推舟 千帆競渡——南海水下文化遺產大展”在陸上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塞敦煌拉開序幕,全面展示南海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和沿海地區的風土人情,讓觀眾直觀了解兩條古代絲綢之路、了解不同地域的絲路文化。在黃沙與碧海的對話中,有哪些值得我們感念的人物和故事?
![](http://img.hkwb.net/content/2020-08/25/efc5f3d9-b8a3-4e4c-a069-4171598d32b4.jpg)
莫高窟中關于張騫出使西域的壁畫。
張騫與陸上絲路
敦煌作為西北名城,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要塞,已為世人所知。但是,每個名城都有一段不同凡響的歷史。敦煌,不能抹去張騫這個名字,是張騫在給漢武帝的報告中,最先提及“敦煌”,從此以后,敦煌就和中華文明、絲綢之路聯系在一起。
西漢建元三年(前138年),苦于匈奴之患的漢武帝決定派使者出使西域(今玉門關以西地區),打算聯合游牧部族大月氏共同對付匈奴。就這樣,張騫走向了歷史前臺。張騫帶領100多名隨行人員從長安出發,但是在穿行河西走廊時,不幸碰上匈奴騎兵而被抓獲。因為堅決不屈服,張騫等人被扣押在匈奴,直到十年之后才逃出。重獲自由的張騫并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繼續西行,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到達大宛(今烏茲別克斯坦費爾干納盆地)。一直到元朔三年(前126年),張騫等人最終歷經艱險回到長安,此時距離他出發已經過去十三年,而且團隊成員只剩下他和另外一個人。元狩四年(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這次又耗費四年時間。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雖然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匈奴之患,但他的出行很大程度上擴大了西漢和西域經濟文化的頻繁交流。同時,張騫還通過自己的見聞,讓朝廷了解當時中國西南方向的基本情況。張騫通過自己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的行動,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至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從此以后,中國人通過這條通道向西域和中亞乃至歐洲等地區出售絲綢、茶葉、漆器等,同時從歐亞等國引進寶石、玻璃等產品。
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朝使者沿著張騫的足跡,來到了今伊朗境內,拜見了安息國國王,并獻上華麗光潔的絲綢。安息國王非常高興,以鴕鳥蛋和一個魔術表演團回贈漢武帝,這標志著連接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之間的絲綢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后的歲月中,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張騫的名字都被人們所牢記。在中外交流史上,張騫功不可沒,他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
![](http://img.hkwb.net/content/2020-08/25/42fcd1af-6520-4f19-ae1c-db066af963a1.jpg)
鄭和下西洋。
鄭和與海上絲路
由于西方對中國絲綢、瓷器等需求量的增加,陸上運輸量少、時長、成本高,這就使得開辟海上航線成為必要,從而進一步形成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起步于漢朝,繁盛于唐宋,成熟轉型于明清時期。
漢朝造船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中央政府多次派遣使者,偕同譯員以及商賈乘船經南海諸島到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國家和地區展開商貿活動,從而打造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隋唐時期,從廣州啟航,經西沙、南沙群島到波斯灣、紅海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更為發達,時人稱為“廣州通海夷道”。
宋朝由于統轄范圍狹小,且戰爭連年,國家財力更為緊張,拓展海外貿易成為當時政府的重要財政收入之一。同時,指南針的普遍使用也進一步推動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必要的技術保障。海上絲綢之路的持續發展,在經濟上給宋朝帶來極大的“市舶之利”。元朝對海外貿易繼續實行開放、鼓勵的政策,進一步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明朝鄭和下西洋,把海上絲綢之路推向新的高度。
2009年,一幅被稱為“塞爾登地圖”的中國航海圖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揭開神秘的面紗。這幅地圖顯示,中國南海是當時世界的中心,而這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當時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而這一切,和鄭和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起,鄭和接受明成祖朱棣等人的委派,先后七次率領船隊下西洋,從而把古代中國的海洋事業推向高峰。鄭和的船隊,最遠曾到達非洲東海岸,他們極大地推動了沿線各個國家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梢哉f,正是通過鄭和等人的努力,明朝終于形成“萬國來朝”的繁盛局面,同時,海外貿易非常頻繁。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極盛時期。
鄭和最后病逝于第七次下西洋途中,但他的功績永遠為人們所記。據《明史》顯示,鄭和船隊出使過的國家或者地區共有36個,涵括了東南亞、南亞以及非洲的諸多國家。直到今天,東南亞很多國家和地區仍然有鄭和的遺跡或者傳說。
![](http://img.hkwb.net/content/2020-08/25/3587527f-5e8d-49bc-be39-0f902f40c7e6.jpg)
莫高窟外景。 李娟娟 攝
黃沙與碧海之間
面對歷史的沉積,人們需要銘記絲綢之路的輝煌。我們驚奇地發現,兩條絲綢之路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或許是歷史繞不過去的結。陸上絲綢之路,聯系的是漢武帝劉徹和張騫的故事,而海上絲綢之路聯系的則是明成祖朱棣和鄭和的故事。歷史雖然不能抹殺兩個帝王的功績,但是通過歷史的縫隙,我們發現他們的舉動卻是包含著極大的“私心”。而他們的“私心”,卻也成就了歷史的高光時刻!
漢武帝承接著“文景之治”帶來的強盛國力,開始了自己開疆拓土的一生,他面臨的首要問題便是匈奴的威脅。先前,漢朝政府在經歷過白登之圍之后,對匈奴采取的是“和親”這一懷柔政策,漢武帝覺得,歷史該改寫了。就這樣,張騫被推向歷史前臺。盡管張騫的出使沒有解決匈奴問題,卻成就了陸上絲綢之路的輝煌。
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取帝位后,心中一直有個解不開的結,那就是建文帝居然生不見人死不見尸!民間有傳聞說,建文帝在臣子的保護下漂洋過海,棲身于南洋。朱棣秘密召見了鄭和,希望他在“揚我大明國威”的同時,暗暗尋訪建文帝的下落。朱棣最終沒有等來建文帝的下落,但是,他派出的鄭和船隊卻永遠被人們記住了。
如今,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遺存在陸上絲綢之路名城敦煌展出,這使得陸上絲綢之路的萬里黃沙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萬頃碧海形成對話交流。兩條絲綢之路,極大地改寫了中國在世界版圖上的歷史地位,推動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成為國人永遠的驕傲。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