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五百年的墟市,一度商賈云集 儋州王五 瓊西重鎮此曾是
用石板鋪就的儋州王五中山路。 胡照勇 攝
儋州王五鎮中山街,青石鋪就的老街,斑駁落寞的騎樓,見證了這座五百年古鎮曾有過一段“東嘉積,西王五”的繁華時光。
明朝末年,王五人的先祖從福建渡海而來,在這個連接山海、溝通漢黎的地方開基建埠,經商為業,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為自己的家鄉留下了一段“瓊西重鎮”的輝煌歷史,更譜寫了簇簇生新的人文篇章。
儋州王五人吳乾煦在北京讀書時的同學錄信息。 何稼男 提供
“王五”一名的由來
根據世代相傳的說法,最先來到王五居住的,是黃氏、王氏和伍氏的三戶人家,他們開鋪打鐵,附近鄉民就以“黃(王)伍” 來稱呼這個地方,久而久之,“黃(王)伍”就成了通用的地名。爾后,在明代萬歷《儋州志》中,將其記載成“黃五市”,而書中的一幅“儋州全圖”,卻在王五的位置標注成“王武市”;清代康熙《儋州志》又記為“黃武市”;民國《儋縣志》,則記為“王五鎮”。綜上,王五名稱的演變應該是:黃(王)伍 —— 黃五(王武)—— 黃武 —— 王五。可以看出,王五的書面名稱雖然幾經變化,但它們都是依照“王(黃)伍”的儋州字音讀法而辨出不同的字所得的結果。
康熙四十二年所撰的《敕封護國庇民英烈天后娘娘廟碑記》明確記有“瓊之儋州有市曰王五”,再結合乾隆六年《重修儋州王五市天后會館碑記》中“瓊郡儋州王五市者”等諸多史料,可知“王五”這一名稱,至少在康熙后期即已確立,并沿用至今。
萬歷《儋州志》明確記載:“黃五市,在州南二十里,嘉靖間立。” 萬歷《瓊州府志》的“墟市”章節,也有“黃五市”在列,而比嘉靖、萬歷更早的正德《瓊臺志》在儋州墟市的部門則沒有“黃五”的名字。由此可以確信,王五立市是在嘉靖年間。
清末拔貢、王五士紳陳有壯在其所撰的《王五市緣起及進化記》一文中,對王五開基建埠的年代也認真做了考證:“考之金石案,初于打鐵坊建天妃廟,廟內之鐘,鑄有‘崇禎三年十月造’。嶺后墓碑有勒‘明墳’等字者,此可為開基于明末之證也。”
從明朝嘉靖(1522—1566)至今,王五立市,已經有近五百年之久,如算上立市之前就有人居住的歷史,則年代更為久遠。
儋州市王五鎮上斑駁的民國騎樓。 胡照勇 攝
“東嘉積,西王五”的輝煌
在王五坊間,“東嘉積,西王五”的說法一直廣為流傳。所謂“東嘉積,西王五”,指島東的重鎮嘉積和島西的重鎮王五。民國《儋縣志》中關于王五的記載:“黎方山貨、海濱魚鹽及各鄉之糖米薯糧,咸集合交易于此,誠為瓊西交通之一重鎮也。”說明當時王五已經對周邊鄉鎮起到了市場輻射的作用,是島西地區重要的商貿中心。
王五成為瓊西重鎮首先得益于“地利”。《儋縣志》點明了王五是“州治入黎諸道,此為至近”;乾隆六年的《重修儋州王五市天后會館碑記》亦稱王五“地雖偏壤而為西路咽喉”。王五連接山海、溝通漢黎的要塞地緣,為商貿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民國前期,海南開始有規模地建設公路,王五恰好位于新建設的“儋珠公路”(新州至接壤昌江的珠江市)的中心,并且是“王成公路”(王五至大成)的起點,再加上“儋英公路”(新州至新英)和“儋珠公路”中連接海頭的支路,王五通過公路連接了新州、新英、大成、海頭及珠江等市鎮,已然成為瓊西地區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路通則商業繁榮的規律,亙古未變。
善于經商、謙恭友善的王五人,則是創造王五輝煌的“人和”因素。王五人的先祖從遙遠的福建渡海而來,最終選擇在此定居建埠,他們看中的是王五四周有大量的鄉民,是一個適合于交易貨殖的好地方。康熙年間《敕封護國庇民英烈天后娘娘廟碑記》記載王五市“亦客所叢集也”;乾隆年間《重修儋州王五市天后會館碑記》亦稱此地“往來輻輳,商賈云集”。早在清代,王五本地的“利合”“泰生”等商號就已將利路延伸到了江門、北海一帶。
這些史實都說明了王五具有久遠、厚重的商業傳統。而善于經商的王五人明白與鄰為善、和氣生財的道理,他們性格謙恭平和、熱情友善。舊時鄉諺有“交軍交客交王五”之說,是為明證。
隨著王五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到此集貿的鄉民越來越多,原有狹窄的市街,已遠遠不能滿足要求。為了提供更大的空間,必須要擴大街市的規模,而儋珠公路的開筑,為王五提供了修建馬路、擴大市街的契機。民國十八年(1929年),在周定江、蔡文云等時俊的領導下,鎮公所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良市政”:首先,截彎取直,拓寬街道,并鋪上青石板。其次,號召臨街的人家,建設騎樓。另外,鋪設陰溝,凈化街道。“改良市政”的成功,使王五街市煥然一新,進一步促進了商貿的發展。
歷經歲月滄桑的王五騎樓。 羚羊 攝
人才輩出的全盛時期
民國時期的王五,除了商業繁榮外,在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都有讓人矚目的成就。
是時,王五的商業幾乎全部集中于新建成的市街。從鎮東樓到魚行一帶的市頭坊,為農產品的交易之處,海濱的魚鹽、四鄉的薯米以及黎人的山貨,都集中在此交易。
經過改良市政后建起的騎樓,則云集了食肆、藥材、副食和布匹等眾多商鋪。其中,以經營豆腐乳、醬油等咸味品的“三益”和“裕昌隆”、經營布匹的“賢記”規模最大。而豆制品和布匹是當時王五頗具代表性的商品。
前店后廠制造的王五咸味產品,不但是本埠居民的日常調料,來此趕集的鄉民也喜歡買上一些帶回家中,甚至是遠鄉別境的商家也常來批量采購。布匹則是本地的商幫從廣州采購的。此外,經營藥材的“酌治堂”“衛元堂”“浴春堂”“廣福春”及“廣治堂”,還有收購山貨的“陳恒滕”“德記”等一批頗具規模的商鋪,也為王五的繁榮畫卷增添了亮麗色彩。
王五人歷來重視教育。清代,除了武舉人陳鵬、吳倬云,還出了優貢張若燃和拔貢丁可均、陳有壯等地方名儒。民國時,逐步富起來的王五人,更加重視對后代的教育,紛紛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教育更發達的地區就讀、深造。府城、海口甚至省城廣州都有不少王五學子的身影,如就讀于廣州私立執信學校的丁兆蛟,就讀于廣州廣雅中學的張璘駿、薛翰高和李邦鋆。
在眾多王五學子中,不少人還進入更高的學府深造,其中不乏響亮的名校。如北京大學的周頌清、中山大學并留學日本的許質菴、最高軍事學府——陸軍大學校的張璘駿,還有黃埔軍校的吳士欣、陳東之、謝來增等。在交通尚不算發達的年代,王五學子的足跡遠至廣州并屢有折桂,可見當地重教風氣之盛和學業成就之斐然。
民國時期,地靈人杰的王五涌現了不少身居顯職的軍政名人。人文之盛,就如清末拔貢陳有壯在《王五市緣起及進化記》中所言,可謂“觥觥雋選,簇簇生新”。
陳有壯在1915年發起成立了“王五詩聯社”,并利用這一平臺,定期舉辦詩聯比賽,成功吸引了四鄉的文人雅士投稿。在“王五詩聯社”的影響和帶動下,儋縣其他市鎮雨后春筍般成立了24個詩社,古老的儋耳大地,一時文風蔚起,成了史上的一段佳話,陳有壯因此被尊為儋縣詩壇的領軍人物。受此熏陶,王五不論是文人學子還是農夫小販,均好吟詩作句,詩風盛極一時。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