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8日,“衣被海南——海南黎族紡織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館開幕,向公眾展示海南獨具特色的黎錦文化。胡春芳以非遺傳承人的身份受邀參加,將雙面織技藝帶到首都,通過央視移動網、新華社現場云直播、海直播、愛奇藝等平臺線上直播,讓傳統技藝與現代傳播技術相結合,傳播更廣。
9月14日,走進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茂村,一個農家小院內炊煙裊裊,傳來陣陣飯香,一位黎族婦女正撥弄著紡線工具,看似雜亂的絲線在梭子穿梭過后織成了規整的圖案。她叫胡春芳,墻上還掛著她珍視的黎錦展出、獲獎等各類照片。此時她的兒媳正在做飯,而本該在她身旁學習黎錦技藝的小孫女,也因生人的到來害羞地躲在門后偷看。
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家庭里,收藏著祖輩流傳下來的古老黎錦,更有代代相傳的黎錦技藝。胡春芳今年62歲,主攻黎錦雙面織的傳統技藝,2010年入選海南省第二批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是黎族地區賽方言片區的黎錦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胡春芳展示黎錦雙面織作品。
往事越千年
織錦手藝代代傳
黎錦采用黎族傳統的紡、染、織、繡方法,至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在沒有文字傳承的情況下,黎錦所傳承的花紋圖案成為這個民族的獨特史書。
經過多年的傳承和弘揚,如今在海南,懂得黎錦紡織技藝的人已有一定數量,能在高手云集的“黎錦圈”站穩腳跟,在胡春芳自己看來,靠的還是她首創的現代版雙面織技藝。
她在傳統版雙面織的基礎上織出了新的花樣。“是雙面‘織’,不是雙面‘繡’。”胡春芳很認真地強調道,“我最希望的是把‘雙面織’傳下去,不只傳授給家里人,更要傳給大眾,用更多的力量傳承下去。”
53年前,9歲的胡春芳第一次接觸黎錦技藝,便是跟著家中奶奶和母親開始學習。“我現在還留著我曾奶奶的一條筒裙,我們的黎錦都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上面的花紋在現在都不多見了。”說話間,胡春芳小心翼翼地從屋內拿出了一條深灰色的筒裙。
嫁到加茂村后,胡春芳發現婆婆也會織黎錦,而且圖案和技法與自家的不同,這極大地激發了她的好奇心。“我跟著婆婆學新花樣,這樣一來兩種風格都學會了,也就將這個手藝傳承了下來。”
如今,胡春芳還將黎錦技藝教給了自己的女兒和兒媳,“不管是女兒還是媳婦我都教,她們都是用休息時間來學習。”此外,胡春芳的小孫女自5歲開始也慢慢接觸黎錦,“我還專門給她做了一套小工具,主要是開始培養她的興趣,慢慢來學習。”說話間,胡春芳拿出了一套迷你版的紡織工具,上面已經織出了半塊小黎錦。
“2002年,我開始去看黎錦展,我想起在我奶奶的一條筒裙上看到過一種傳統織法,上面的樣式和花紋是參展作品里面沒有的,所以我就想把這個做出來。”胡春芳說,一些新的想法也油然而生。“我就想做一些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于是,胡春芳在傳承中開始了創新。
胡春芳介紹傳統黎錦花紋特點。
雙面織新篇
黎錦迸發新活力
2003年,胡春芳開始研究雙面織,她先是從最簡單的平紋圖案開始,“我總是拿出祖輩流傳下來的黎錦慢慢研究,有時候也想不明白老一輩是怎么織出來的,為了能搞明白,我就耐心研究。”
胡春芳最初研究出來的是正反面圖案一致的織法,技巧純熟之后,她便開始創新,在顏色搭配、圖案上進行了豐富,又將兩面花紋一樣的雙面織改進成了兩面圖案不同的升級版雙面織。
“雙面織和單面的相比最難的地方在于挑花,單面的是面上挑花,雙面的上下都需要挑花,下面挑花易出錯,上面挑花的時候步驟很多,一不注意就會弄錯,得重新來弄。”胡春芳回憶道,“我也失敗很多次,弄到線都斷了,但我總是再拉線再研究。”
多年的堅持有了回報。2007年,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胡春芳參加了當年保亭舉辦的嬉水節黎錦技藝大賽并一舉奪魁。“傳統的雙面織是黑白的,而且正反面的花紋都一樣。但是我自己創造了新的織法,色彩非常多,而且正反兩面的圖案都不一樣,這是非常難的。”胡春芳介紹。
雙面織的操作過程實際更為復雜,普通織法每個花紋只需要5步,使用5根木梭,但是雙面織的每個花紋需要9步,使用10多根木梭。如今,胡春芳已經研究出了4種不同的織法。
有意思的是,胡春芳對自己的作品很熱愛,也逐漸產生了“版權”意識,她會在自己的雙面織作品上把自己的名字作為花紋繡上去。再加上近年來媒體的宣傳,胡春芳作為非遺傳承人也漸漸有了些名氣。
“普通的織法,織一條1.3米長的黎錦需要20天左右,市場價錢在500元左右。但是我織一條雙面的需要一個半月的時間,可以賣到三四千元,如果是客人定制的話,價格會相應地上漲一些。”胡春芳笑著說,因為每天還要去干農活,一般是用空閑時間來織,沒有固定的時間。
胡春芳展示黎錦雙面織技藝。
永遠在路上
文化記憶不能斷
這些年,雙面織不僅帶給胡春芳更大的名氣,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是她心里更在意的是手藝傳承。
“原來我們都是口頭相傳,沒有文字記載,這樣比較容易失傳或是傳遞錯誤。”胡春芳說,如今可以用文字記錄,再用特定的符號做好標識,把基本步驟記錄下來,也能更好地把手藝流傳下去。
目前,胡春芳通過家庭帶徒和專業組織培訓兩種方式進行黎錦技藝的傳承。截至目前,她通過家庭帶徒的方式共收徒8人。“家庭帶徒的困難之處,一個是時間沒法統一,有的需要去農作,有的需要去上工;另一個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愛學這個,覺得耗時長。”胡春芳明白其中的困難。
對于本村或者別村前來學習黎錦的人,胡春芳常常無償教授。“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個9歲的小姑娘,她爸媽一到暑假就把她送來學習織黎錦,我也是分文不收,包吃包住的,就是想把黎錦傳承下去。”胡春芳回憶道。
胡春芳說,按照老規矩,自家手藝不傳外人,而且傳女不傳男,但是作為黎錦技藝傳承人,她覺得自己應該承擔起傳承的責任。“這種現代版雙面織是我獨創的,如果我不走出去教,手藝可能就會失傳。”胡春芳還表示,希望年輕一代比自己更有能力,更愿意為黎錦技藝去傳承與創新。
后來,胡春芳在政府的支持下,多次參加合作社、培訓班,擔任黎錦技藝的授課人進行集中授課,她自編教案,傳授學生技藝。這樣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目前已組織培訓300多人,帶動了不少農村織錦家庭勤勞致富。
通過面對面、手把手地教授,一代代黎錦傳承人通過言傳身教,讓黎錦技藝代代相傳下去。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