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周氏“明經第”故居,為貢生周定士所建。門楣上原有灰塑的“作述重光”四字。 周鳳翎 攝
廩生周子翰
頗得“心學”要旨
周子翰(1818-1846),字文屏,晚清廩生,寫文章專攻性靈風格。二十歲到瓊州府城參加院試,廣東學使李棠階看了他的試卷,眼前一亮,請他進入內室,告訴他做學問的真切方法。此后,李棠階巡視各個州府時,都帶上他同往,隨時施教。第二年,周子翰辭別李棠階,歸去前,李棠階送給他明人陳獻章的《白沙子集》,讓他“自相印證”。
陳獻章(1428—1500),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古琴家,也是明代“心學”的奠基者,被后世稱為“圣代真儒”“圣道南宗”“嶺南一人”,因其家鄉在廣州府新會縣白沙里,而被稱為“陳白沙”,一般很少有人稱其名字。比他小一輩的瓊山進士、官至三品的南京太常寺卿夏昇(1464—1519),有一年歸省途中,拜訪了陳白沙,一番深談之后,便辭職回海南島,在瓊州府城陪母親終老。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陳白沙學說、思想的影響力之大。
話說周子翰回家后,更加勤奮自勵,經常終日凝坐,一有感悟就記錄下來。
居家讀書、思考人生期間,周子翰偶有過錯,總是苛責自己,不會在沒人看見的地方做昧心事。所作詩文也都很有哲理和意境,曾說:“近來一切妄念,頗不費力。良知之精明,真一粒金丹也。”可惜二十八歲時,父親周有倫臥病不起,他因過度悲傷而去世,父子同葬在當地的高考嶺。
周有倫生于乾隆甲午年(1774年),卒于道光丁未年(1847年),是一名太學生,生了5個兒子,周子翰是其季子。周有倫家道殷實,仗義疏財,周急濟難,不問親疏,更加難得的是,他教子有方,身先垂范,為后世留下榜樣。
保平周氏宗親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明經第”以前有幾副刻在木板上的對聯,其中之一是當地人給周有倫祝壽時贈送的,橫批“齒德兼尊”,上聯為“作圣之徒定而靜”,下聯是“得壽者相和且平”。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