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陵水縣城而過的海南第四大河陵水河。 記者 袁琛 攝
編者按:
河流
是人類聚落的起點
也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河流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命脈
為無數的農田、城市、工廠提供水源
為人類提供飲食、娛樂等資源
為水力發電提供源源不斷的勢能
在海南島3.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分布著大小河流3526條
這些河流是瓊州大地的脈絡
將淡水從濕地、湖泊運往大海
為水生生態系統提供營養
而河道是數千個種物種的棲息地
且支撐著價值不可估量的漁業
本期
我們一起來梳理海南島主要河流的
起源和開發利用歷史
從空中俯拍到的海南島衛星圖,近似橢圓形,橫臥在碧波萬頃的南海之上;海島大地上,一條條江河穿越崇山峻嶺匯流入海。這些蜿蜒的河流,如樹葉上的葉脈,也猶如手掌上的紋路,構成復雜又各有特點,被賦予層次不同、豐富多彩的美麗。
白沙南開河的河長在保潔巡查。 記者 袁琛 攝
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一般來說,降水是河流最大的補給源,尤其是對于常年高溫無降雪、少冰霜的海南島而言,降雨是主要的水量補給源。
地處熱帶北緣的海南島,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從太平洋、印度洋吹來溫暖濕潤的季風,讓這座海島全年高溫,夏季雨量充沛,各地年均降雨量在923毫米至2459毫米之間。
正因為有豐富的降水資源,讓海南島3.4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有了許多縱橫流淌的河流、浩淼秀麗的湖泊和沼澤等瀲滟水域。
由于地質構造運動引起海南島中部不斷抬升,逐漸形成了海南島的地貌特征:山地位于中央,丘陵、臺地、平原依次環繞四周。海南島平均海拔120米,500米以上的山地占全島的25%,100米以上的平原、臺地占三分之二。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俗語蘊含著一個自然規律,河流的流向是跟山地的走勢基本一致的。海南島山地在中央,丘陵、臺地、平原次第環繞,決定了海南島大小河流,從中部山區或丘陵區向四周分流入海,構成放射狀的海島水系。
海南降水豐沛,河流眾多,大部分的城市、鄉村都有河流為伴,可以說,無城不河,無鄉不河。
海南島上有多少條河流?
2017年,我省全面施行河長制管理,對全省大小河流進行調查,統計出全省共有3526條河流,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154條。由于海南島中間高、四周低的地形特征,導致平均每條河流的集雨面積有220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積小于100平方公里的有39條,占據全島面積的84.4%;集雨面積小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115條,只占全島面積的15.6%。
南渡江、昌化江和萬泉河,是海南島的三大江河,其流域面積分別為7033平方公里、5150平方公里和3693平方公里。它們的流域面積廣,江河兩岸哺育了千萬百姓,也曾桀驁不馴給人民帶來幾多災難。可不管怎樣,人們依然深愛這三大江河,圍繞著三條河流創作了許多詩歌、文章和民間故事等。
依據山勢,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這三大江河水系的流向基本上發源于中部山區,朝不同方向流入大海。南渡江從霸王嶺起源,一路蜿蜒向北,最后經海口市美蘭區靈山鎮流入瓊州海峽;昌化江從五指山山脈奔出,順著地勢從山區流向西南,在昌江縣的昌化鎮流入北部灣;萬泉河也是從五指山山脈流出,涓涓溪流匯聚成河,向東途經瓊海市博鰲鎮進入南海。
除了南渡江、昌化江、萬泉河,流域面積在1000至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還有陵水河和寧遠河,流域面積在500至1000平方公里的江河有珠碧江、望樓河、文瀾江、北門江、藤橋河、春江和文教河。
陵水本號鎮大里瀑布。 記者 武威 攝
水利——建成全島藤瓜式灌溉體系
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的影響,海南的河流在分布、流量、流程上有各自獨特的區域特點。
海南島面積相對較小,加上森林覆蓋率高,降雨豐沛,海南的河流多是外流河,流徑比較短,且河水湍急,少有斷流。海南島僅有5條河流長度超過100公里,其中最長的河流南渡江352.55公里,昌化江243.49公里,萬泉河178.14公里,望樓河105.53公里,內流河新吳溪,源于屯昌縣楓木鎮,流到了定安縣定城鎮的羅溫村附近,長度有113.71公里。
在夏天和秋季多臺風季節,降雨量大,海南島的河流流量也大,但由于河道普遍呈狹長狀,平均寬度小,難于留住降雨帶來的水量。河流短急,暴漲暴落,難以調蓄,這樣的河流特點,決定了海南雖然降雨豐沛,但是自然水系蓄水能力弱,加上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具有明顯的年內、年際豐枯差異,豐枯來水相差3.3倍。
上帝關閉一扇門,就會打開一扇窗。幸運的是,南渡江、昌化江、珠碧江等主要河流,沿岸均有不同程度的盆地和峽谷相間,有利于建設水庫大壩蓄水。
水資源開發利用,成為解決海南人守水“喊渴”的關鍵措施。從古代的農業社會,到現代的工業社會,海南島的水利開發建設歷史沒有間斷。
海南最早的水利開發可追溯到唐代。據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雅詠村《韋氏族譜》記載,唐代貶瓊的宰相韋執誼所修建的巖塘陂,是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水利灌溉工程。明代,韋執誼的后人又修建了亭塘陂。這兩個水利灌溉工程被當地人稱為“新舊溝”,歷經千余年的滄桑變化,依舊發揮著灌溉作用,滋養著這里的萬畝良田。
新中國成立后,海南島的水利開發迫在眉睫。1955年,當時的廣東省熱帶、亞熱帶資源開發委員會制定了海南島三大河流開發計劃,選定在南渡江上游建設第一個梯級水庫,也就是松濤水庫第一期工程,被譽為開發海南島的“第一把鑰匙“。
松濤水庫大壩位于南渡江上游的親足口峽谷,集水面積1496平方公里,總庫容達到33.45億立方米。建設松濤水庫的目的,主要是跨流域引南渡江水解決海南島北部的海口、澄邁、定安、臨高、儋州等5個市縣的灌溉用水問題。
此后,昌化江上的石碌水庫、望樓河上的長茅水庫、太陽河上的萬寧水庫、美舍河上的永莊水庫……在河流狹口或山溝,建起了一座座攔洪蓄水和調節水流的水利工程,按照地形地貌搭建蓄水、引水和田間水利工程三級架構,形成了長藤結瓜式灌溉系統,有效地緩解了海南工程性缺水難題。
省會海口投入機械打撈船對河流進行常態巡回保潔。 記者 袁琛 攝
保護——四級河長制保護河湖生態
河流及其支流為水生生態系統提供營養,是數千種物種的棲息地。河流也是人類社會的命脈,給城市提供水源,是物資的水運通道,為人類提供發電、蓄水、運動和游玩資源。
然而,河流還是許多工業、城市污染物和廢水的匯集地,下雨時,住宅區和農業區地面上的化肥和動物廢物會流入溪流和其它水體中,造成飲用水源污染和水生物種數量減少。近十來年的河流水質調查數據傳遞出一個信號,海南的江河污染治理仍不容樂觀。省環科院有關專家分析稱,主要還是人類的生活污水處理率低,加上農業面源污染,以及工業用水等污染,導致了江河水質下降。
受污染的河流,失去了往日美麗面貌,河水渾濁發臭,流速緩慢,就像生了病的人,走不動路。更讓人要警惕的是,對河流砂石的開采,河岸生態的破壞,會導致河流失去了堤岸防護,在雨季來臨時,連續的暴雨會讓河流“發怒”,爆發洪水、滑坡等次生災害。
2000年10月13日至14日,海南遇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南渡江、萬泉河水位嚴重超過警戒線,導致海口、瓊海、萬寧、定安等市縣變成一片澤國,南渡江上的鐵橋垮塌,不少房屋在洪災中倒塌。
俯瞰保亭南昌水庫。記者 袁琛 攝
河流的保護刻不容緩!2017年3月30日,海南全面推行河長制,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以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為主要任務,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體制機制,為維護河湖健康生命、實現河湖功能永續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2017年底前,建立各級河湖名錄,每一條河(湖)都有河長,全省所有河湖實行河長制。
——2018年底前,城鎮內河湖及流經城鎮河段消除劣Ⅴ類水體,城鎮建成區消除黑臭水體。
——2020年底前,全省年用水總量控制在50.3億立方米以內,萬元GDP用水量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25%,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7以上,主要河流水質狀況總體良好,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95%,列入國家地表水考核的斷面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100%,省級地表水考核的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4%以上,縣城以上城市(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達到100%。
河長制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的責任體系,由各地黨政領導擔任河長,統籌各方行政力量開展河流專項治理行動,同時也擔負著河流生態保護的責任。目前,海南有18位省級領導擔任50條省級河流河長,省、市、縣、鄉四級河長2048余名,村級河長(含巡河員、護河員)5858名。
3526條河流,瓊州大地之脈,有的平靜,有的奔騰,從微生物到浮游物,再到水中游魚、水草,總有看不夠的美。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河流生機勃勃,一幅幅白鷺戲水、鷗鳥齊飛的河流生態圖景,正在海南島徐徐展開。
“百姓河長”李海華和邱愛蘭在巡查海口美舍河。 記者 袁琛 攝
海南水體小數據
河流總數
3526條
入海河流
154條
最長的河流南渡江
352.55公里
最長的內流河
新吳溪
113.71公里
最早的
水利工程
唐代巖塘陂
最大的
人工湖
松濤水庫
“百姓河長”李海華和邱愛蘭在巡查海口美舍河。記者 袁琛 攝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