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戰爭館”有一面“志愿軍烈士墻”,中間標明了志愿軍烈士人數,兩旁分別標注了30個省區市犧牲的志愿軍人數,其中,海南91人。經過核對《海南英烈譜》,能夠確定在抗美援朝中犧牲的海南烈士共91人,和軍事博物館的記錄數字完全吻合。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讓我們重溫這些烈士姓名,永遠銘記他們的英勇事跡。
瓊籍烈士分布全省15個市縣
犧牲在朝鮮戰場的瓊籍烈士分布在全省15個市縣,其中海口市最多,有烈士16人;瓊海市其次,有烈士15人;臨高縣第三,共有烈士10人。當時人口數僅有4萬多的瓊中縣也有烈士1人。這充分證明當年抗美援朝運動在全島深入開展,各地青年踴躍參軍參戰。
1951年4月6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海南分會成立。全島青年學生紛紛報名參軍。原計劃招兵700名,結果參軍的人數超計劃一倍以上。據《中國共產黨臨高歷史》第二卷記載,1950年7月下旬,臨高縣接到上級指示,為抗美援朝緊急征兵。中共臨高縣委馬上召集各區鄉領導及有關部門布置征兵任務。8月上旬,第一批參軍青年在父母或妻子等親人的歡送下踏上了赴朝參戰之途,全縣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儀式。僅1950年至1952年的兩年間,全縣參軍人員200多人。
瓊籍犧牲的烈士中,還有兩位黎族戰士。白沙縣的符明朝就是一位黎族戰士。他1944年參加瓊崖抗日獨立縱隊,赴朝參戰后,1952年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當時的白沙縣雖然人口較少,但在縣委的發動下,很多黎族群眾紛紛送自己的兒子參軍上前線。據統計,1950年至1952年,全縣有1000多人報名參加志愿軍,120人奔赴朝鮮戰場,其中相當一部分就是剛剛翻身解放的黎族同胞。
“解放戰士”脫胎換骨
“解放戰士”是指在作戰中被解放軍俘虜或起義,從而加入解放軍的國民黨軍士兵。在91名瓊籍抗美援朝烈士中,有3名烈士都曾經被國民黨軍抓過“壯丁”。陵水縣的豐連桂,1948年在江蘇省國民黨部隊中被解放入伍,后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1951年在朝鮮戰場黑云嶺戰斗中犧牲。同樣是來自陵水縣的鐘志東,1949年在廣州從國民黨部隊解放入伍,后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1951年犧牲。
這些“解放戰士”參加革命后,前后表現判若兩人。他們在國民黨軍隊里并不出眾,但是加入志愿軍后英勇作戰,涌現了一大批英雄人物。著名的抗美援朝烈士邱少云就是“解放戰士”中的杰出代表。這些戰士在被解放后,一般集中開展3個月的政治學習和憶苦教育,解放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讓這些“解放戰士”脫胎換骨,人民軍隊的信仰和軍魂注入了他們的血液。
《海南英烈譜》記載了在抗美援朝中犧牲的海南烈士有91人。
11位烈士為共產黨員
在炮火連天的朝鮮戰場,許多瓊籍戰士牢記黨的教導,作戰積極勇敢,在瓊籍烈士中有11人可以明確共產黨員身份。不少共產黨員本來可以享受安逸的生活,但是當祖國有難,他們在黨的號召下紛紛主動報名參軍,到朝鮮戰場打擊侵略者。海口的吳業忠就是這樣一位中共黨員。他1942年參加瓊崖抗日獨立總隊第一支隊,海南解放后,主動報名赴朝鮮作戰,成為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1951年犧牲。文昌的蔡德淵1944年參加瓊崖抗日獨立縱隊,并加入中國共產黨,海南解放后,他主動要求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在1951年犧牲。海口市的陳基鑒烈士,出生于1923年,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鮮作戰,為志愿軍特務連戰士,同年在激烈的戰斗中火線入黨,第二年英勇犧牲。
有9位烈士失蹤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瓊籍烈士中有9位烈士失蹤在朝鮮戰場上。他們除1位失蹤在1953年,其余8人都失蹤在1952年。失蹤人員中年紀最大的是海口市的周明倫,他出生于1902年,1932年參加瓊崖工農紅軍,一直堅持革命直至海南解放,海南解放后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1952年在朝鮮戰場中失蹤,時年50歲。黎族戰士王打技隨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作戰,1952年在朝鮮戰場失蹤,失蹤時年僅23歲。來自瓊海的戰士李明出生于1931年,在朝鮮戰場失蹤時年僅21歲。這些失蹤的戰士,他們的遺骸或許遺落在朝鮮、韓國的某個角落,但是他們的英雄事跡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民政部門就認定了他們的烈士身份,他們和許許多多志愿軍戰士一樣,長眠在異國的土地上,使那段英雄的歷史成為永恒。2014年以來,韓國先后分7批向我國移交了716位志愿軍烈士的遺骸,這些遺骸經過DNA分析,重新確認身份。希望有一天這些遺骸中能夠出現瓊籍烈士的身影。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