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河入海口,游艇駛回三亞港。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今昔河事
最長也才30多公里的三亞河,是三亞市民的母親河。從早期的灌溉、供水,再到如今的城市景觀、海綿城市、旅游發展,三亞河在歷史風煙中不斷變化角色,不變的是其在三亞城市發展中的擔當。
1974年,葉劍英元帥來崖縣視察,那時崖縣居民飲水還主要依靠河水和井水。為滿足三亞地區軍民生活用水和解決戰備用水難題,葉劍英指導崖縣開始興建一期供水工程。
1975年3月,國家投資1480萬元在三亞河干流上游建設總庫容1100萬立方米的福萬水庫,并配套建設日供水能力2.4萬噸的荔枝溝水廠,為三亞的城市發展奠定了供水的基礎。
曾經,三亞港以服務海洋漁業為主。“一年到頭,都有全國各地的漁船貨輪開進三亞港,小小的三亞港被擠得滿滿當當。遇到避風期,東西兩河的河道里也都擠滿了船。”老漁民盧志安回憶道。
如今,三亞港為這座濱海旅游城市發揮的作用更為多元。2020年國慶黃金周期間,三亞港的出海口航道分外熱鬧,由于出海進港的游艇密集穿梭,呈現出“堵船”的奇觀。
不僅河面的船只變了模樣,河里的生物也多了許多。三亞河下游受海水倒灌影響,本不利于植物生長,但近年來這里卻成為紅樹林和白鷺的天堂。走在河畔,可見自然生長的紅樹林綠影婆娑,更引來白鷺詩意棲居,它們與三亞河相生相伴,與人比鄰而居。
三亞河流域匯集了森林、濕地和海洋三大生態系統,是珍稀的生態資源;作為山海之間的生態廊道,是重要生態戰略點;作為城市肌理的重要骨架,是城市興起發展的脈絡。
2016年12月,“海南三亞東河國家濕地公園”獲批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為了全方位地進行保護,該市申報將三亞西河也納入保護范圍,2017年12月,國家林業局(現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同意在此基礎上擴大面積和變更名稱,即建設“海南三亞河國家濕地公園”,全流域保護總面積達到1843.24公頃。
河流名片
三亞河,由六羅水、水蛟溪、半嶺水三條河匯成,以六羅水為主流,發源于三亞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交界的中間嶺右側高山南麓,流經三亞福萬水庫、水源池水庫,再經過檳榔村來到三亞市區,最后從三亞港入海。主流河長31.3公里,流域面積337平方公里。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