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多日的風雨后,陵水黎族自治縣的廣闊田洋仿若被雨水浸潤的綠色海綿。而眾多田洋之間,一條大河直穿而過,如田邊一位老農所言:“多虧了這條河,雨下得再急它也能把水帶走。”
這正是河流兩岸農者賴以為生的陵水河,旱期補水,澇時排水,千百年來皆如是,哺育了陵水、保亭地區一代又一代的黎族同胞。生活在陵水河流域的人民,因聚落而居形成村峒,因交換貿易形成墟市,因往來南北形成渡口,也因共同的生活記憶形成了亦真亦假的傳說。
俯瞰陵水河。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自然之河
陵水河是海南島的第四大河,是陵水、保亭40多萬兒女的母親河,全長約73.5公里,她匯聚保亭、瓊中境內眾多溪流,其間氣宜地潤,草木競榮,田園豐腴,風物靈美,山川形勝。
尋陵水河干流之源頭,必溯保亭,陵水河的主流發源于保亭賢芳嶺,經過保亭的八村、什玲等地進入陵水境內,流經群英、提蒙、椰林等鄉鎮,最終于水口港匯入大海。
陵水河流域總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和北部為七仙嶺及吊羅山山脈,分布著海拔800米至1499米的高山峻嶺群。受地形地勢影響,陵水河流域主要河流均為西北向東南或自北向南的流向,自西北向東南流向的依次有保亭河、什玲河,自北向南流向的有都總河、金聰河(溪仔河)。
保亭河在保亭縣城又分西河與東河,保亭西河起源于保城鎮什好村,長度為26公里,寬30米到80米,流域面積為188.9平方公里,終點流至保城鎮石硐村合口村小組,與陵水河(什玲河段)交匯后流入陵水境內。今年7月,保亭西河榮膺海南“最美家鄉河”稱號。
都總河也稱放馬河,發源于陵水北部的吊羅山,經小妹水庫后于本號鎮黎盆村西匯入陵水河,河流全長28.5公里。金聰河發源于萬寧和陵水交界處的西天嶺、牛上嶺,自北向南流經嶺門,于椰林鎮桃源村匯入陵水河,河流總長32.8公里。
陵水河流域集雨面積1210.5平方公里,總落差1059米,年徑流量20.07億立方米。由于水系發達,其地下水源也極其豐富,這些地下水在陵水河下游的一些低洼地區還能溢出地面,農民常利用這些自溢出來的泉水澆灌莊稼瓜果。據陵水縣水利專家介紹,陵水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總量可達23.07億立方米,陵水是我省水資源最豐富的市縣之一。
陵水河入海口區域的生態景觀。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人文之河
臨水而居,擇水而憩,自古就是人類親近自然的本性,大江大河,往往也貫穿著大城大事,水脈也是歷史文脈。陵水河流過70多公里,也流過了風云變幻的滄桑世事,鋪陳起兩岸燦爛厚重的人文積淀。
陵水河在明代稱“大河水”,不能架橋,縣城北部一里處有渡口稱“博吉渡”,供人們乘渡船往來。康熙《陵水縣志》中介紹,“大河水縣北一里。發源自五指山,東流繞縣入于海。即博吉渡。每逢暴雨水漲,行人苦之。知縣高首標設渡舡一只,并渡子一名。往來德之。”
康熙初年,山西人高首標就任陵水知縣,在陵水河渡口設了專門的渡船和船夫,方便人們往來兩岸。但好景不長,乾隆《陵水縣志》中說“日久已廢”。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知縣瞿云魁又復修渡船兩艘,以濟往來。
為了實現渡口的“可持續發展”,瞿云魁還下令“清查渡產,券卷鈴印存縣,歲收所入以為渡夫工食及修理渡船之用。”這個渡產包括了許多田地和鋪面,每年收租也
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今天陵水河的支流金聰河在明清時期稱“小河水”,康熙《陵水縣志》中記載:“在城北。發源黎山,與大河水分支,經興調二圖,灌田數百畝。”這個興調圖,即今天的光坡鎮一帶。而今天的椰林鎮桃源村和桃源公租房一帶,當時還是一片濕地,稱為龍潭, 康熙《陵水縣志》稱龍潭“城北一里許,在大小河之間。舊傳有龍起,因名。”
眺望陵水河岸,古往今來多少背影仿佛就在昨天。芳名垂青史的一代清官冷岐暉、勤政為民的“兩部尚書”廖紀、扶助貧寒子弟讀書的商賈楷模張鴻猷和中共陵水縣委第一任書記黃振士,一個個曾行走在陵水河兩岸的歷史人物,讓這一河清水更為厚重。
廖紀是明代杰出政治家、儒學家,是海南“十大廉吏”之一,萬寧市禮紀鎮三星村一帶(原屬陵水縣)人。明代海南名士王弘誨回瓊時,專程到位于陵水河畔的廖紀故里探訪,并寫下《游陵水舊城經廖尚書故里留題貽其家子姓諸文學》一詩:
秋風懷古舊城邊,一望川原思渺然。
綠野堂煙空宿燕,天津橋廢不聞鵑。
尚書故里寒云外,喬木人家夕照前。
滄海獨馀東逝水,蔥蘢佳氣自年年。
陵水河景觀帶。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發展之河
在水利技術落后的古代,陵水河不僅成為南北通行的阻礙,也難以發揮其對農業的利好。從唐代建縣以來,陵水一些開明紳士官吏也曾想馴服陵水河,然而結果大多不如人愿。
清代順治十二年(1655年)和康熙十一年(1672年),陵水河兩次發大水,河兩岸田中水深三四尺,籽種盡絕,升米百錢,百姓或水浸死或外逃死亡,縣治一空。
直到康熙年間,以楊都總為首,秦公賓、許尚乾參與集資籌款的3人,雇用了民工數千人在陵水河北部上游支流的金聰河道筑一草泥土壩,引水灌溉田埇800畝。這是陵水人第一次用堵壩的形式利用陵水河流域水資源。
金聰壩是陵水河流域水利古今發展的一個見證。清代的金聰壩結構為臨時性草木泥壩,每年維修一次,灌田53.3公頃,由楊都總后代子孫繼承管理,受益戶每畝繳交水費10至20個銅板。
1941年,日本侵略者為奪糧養兵而強迫農民投勞修建該壩,用碎石粉加石灰和少量水泥漿砌石修建了半永久重力溢流壩,灌溉面積擴大至200公頃。
1951年3月,國家補助資金修建金聰壩,灌溉面積增至266.7公頃。1955年,金聰壩進行第二次擴建,灌溉面積達666.7公頃。1967年,在舊金聰壩上游2公里的地方,再建新金聰壩,引水灌溉。至1972年,金聰壩灌區灌溉面積增加至1340公頃。
時代的變遷也讓陵水河的一些作用不復存在。如明清之時,在豐水期,船舶可由陵水水口港上溯航行至保亭石峒棧(今保城鎮東南的石峒村),《海南島志》記載,民國初年“有船數十艘,每艘容量十余擔”。如今,有了更為便利的交通,這一航運作用不復存在。
近年來,陵水啟動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陵水河景觀廊道項目,對陵水河中游城市段及溪仔河口進行改造,融河流生態修復、親水游憩平臺建設、降低內澇風險等功能于一體,打造城市綠色海綿體。
此外,陵水河景觀帶將蘇維埃政府舊址、順德會館、張鴻猷舊居、三味寺、水口廟等眾多人文景觀和美麗鄉村串聯起來,隨著陵水全域旅游的發展,陵水河將是未來陵水文旅產業的重要著力點。
河流名片
陵水河,發源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玲鎮賢芳嶺,經保亭的八村、什玲進入陵水縣境,經群英、提蒙、椰林等鄉鎮,最后于水口港流入大海,流域面積1131平方公里,干流全長73.5公里,總落差1059米。主要支流有保亭水(石硐河)、都總河、金聰河,陵水河上游為什玲河。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