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贊嘆:如果將文城比作一位妙齡少女,那么文昌河就是這位少女腰肢間飄浮的彩帶;如果將文城比作一個偉岸男子,那么文昌河就是這個男子身軀內最粗壯的血管。
于文昌人而言,文昌河屬于家鄉的記憶,是揮之不去的鄉愁。從高空俯瞰,這條細長蜿蜒的河流穿城而過,日復一日、潺潺地流進文昌百姓的生活,從文城這座具有千年歷史的小城流過,留下許多耐人品味的故事和傳說。
![](http://img.hkwb.net/content/2020-10/29/d1a497b5-9e5b-4bbf-9b80-93bab32b241c.jpg)
千年紫貝古城,文昌河穿城而過。
曾是“澄波如練白”
“一條‘丫’字形的小河,幾座跨在河上的小拱橋,兩岸那相依相偎南洋風格的騎樓和高大挺拔的椰子樹,便構成了一幅南國僑鄉的水墨畫。”這是譚顯波初見文城的景象。今年85歲的文昌老作家譚顯波是個“老文城”,自13歲那年(1948)從南陽鄉下進文城子文小學讀書,就住在文昌河旁。這一晃,就過了72年。
從小生長于斯,譚顯波對于文昌河非常熟悉,他告訴記者,文昌河形成于何年何月,難以考證。但文昌河古稱南橋水,由北山溪與衙前溪匯聚而成,呈“丫”字形,全長37公里,流域面積達381平方公里。主干道流經文城鎮后,經八門灣入海。文昌河源頭的兩條支流在文城的匯合之處,原來曾是文昌的古縣衙遺址。
明隆慶六年(1572),知縣顧乃尤用石頭沿文昌河筑城,周長三百五十丈,寬一丈,高一丈五尺,雉堞七百個。古城池自此形成。古城池雖小,卻也別致漂亮,呈橢圓狀,線條優美,布局為左文右武。清代知縣馬日炳曾寫詩《南橋夜月》贊美古城:“紫貝鐘聲寂,南橋月正明。柳煙迷古道,花影護春城。海闊萍蹤遠,天空眼界清。澄波如練白,知是暮潮平?!?/p>
“文昌河防洪石堤乃文城古城墻磚所筑。”譚顯波指著“丫”字形的文昌河兩岸的河堤說,那就是古城磚筑成的防護堤,不過文城古墻從陸地跑到河里,筑成了“水中長城”。當時,文昌河就位于古文城的南門,民國初年人們在南門對岸建了便民市,即現在的文南街。到了民國11年,時任縣長陳島滄組織民工拆掉了古城墻,修起“丫”字形的河堤。至此,舊城墻不復存在。
“當年,詩中形容文昌河‘澄波如煉白’,確實如此,惟妙惟肖?!标P于文昌河的故事,譚顯波不止從史書中獲得,他也有著鮮活的親身經歷。幼時,他天天看潮漲潮落,水綠水藍。夏天,一群小朋友常咚咚地跳進河中游泳。“那河水在落潮時是淡的,也是甜的;而漲潮時海水涌入,就成了咸的,澀的?!弊T顯波說。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2000年出版的《文昌縣志》也印證了譚顯波的回憶:“五十年代,河流清澈,常見人們在河中游泳戲水,鉤竿捕魚,文城鎮沿河兩岸歷來都是人們乘涼、休息、娛樂的場所?!?/p>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