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20-11/23/28dcacac-d2a8-4641-a69a-9efb88c1af88.jpg)
正德《瓊臺志》昌化縣輿圖局部。淺棕色為已淤塞河道,淺藍色為弘治間新沖出的南崖江,紅點為古今位置基本不變的地名。 何以端 制圖
“最美出海口”秘史
自隋至明前期,昌化縣治一直在昌化江“二水洲”東頭的今舊縣村,唐宋間運作良好。史載最遲明前期,這一帶的經典農耕方式就已相當成熟,枯水期農民在江心筑土木壩截流,以提高水位,再用水車抽水上田灌溉,發展了“百余頃”灌區。
到了明洪武中,隨著近萬軍戶的陸續登島,海南修筑多個千戶所城,開啟了大修城時代。所城通常與既有州縣治同地以便集中防守,然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開筑的昌化所城(今昌化故城),卻反常地遠離當時的縣治十余里,另行覓地修筑。
究其原因,一是老縣治太狹窄,常年不受水淹的高處狹長帶狀,無法容納所城;二是隨著山區開發森林砍伐,元明之間水患日益兇猛,二水洲頻頻被淹,民生痛苦,官府已準備放棄舊治。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