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仲文。
穗滬求學參與革命
萬民一(1906—1945),原名蔚周,字秉文,儋州白馬井人。他年幼時天資聰穎,刻苦攻讀,16歲時就讀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即原瓊崖中學,今瓊臺師范學院前身)。求學期間,正值“五四”新文化思潮風起云涌,萬民一很快就接受了新思想,并對社會現實有了新的認識。
基于對封建統治制度的理解和當時災難深重的社會現狀,萬民一認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從而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萬民一于暑假期間在家鄉儋縣組織“涌泉青年合作社”,公開宣揚“三民主義”,抨擊當地土豪劣紳。萬民一的所作所為,得到老百姓的認可,但是遭到當地貪官劣紳的忌恨。1925年,萬民一于廣東省立第六師范學校畢業,因學業成績優秀而留校任教,并擔任小學部主任。
1926年,國民革命軍渡瓊對地方軍閥進行掃蕩,頓成雷霆萬鈞之勢。在革命氣氛的熏染下,萬民一辭職回到家鄉儋縣,加入國民黨。當時尚屬于國共合作時期,萬民一在身為共產黨員的國民政府儋縣縣長邢詒昺的影響下,積極參與青年運動,掃除封建余孽,推動民主政治。萬民一的行為遭到當地土豪劣紳的忌恨,被列入暗殺名單。在這種情況下,萬民一接受父親的安排,前往中山大學就學。在中山大學攻讀期間,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革命形勢風云突變,萬民一被誣入獄。兩年后,經家鄉父老以及正義之士多次斡旋,最終將萬民一營救出獄。
當時的上海是革命中心,出獄不久的萬民一和弟弟萬仲文前往上海求學,后來在上海文化學院擔任國文教師,又擔任某評論周刊主筆,發表不少文筆犀利的時評,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萬氏兄弟在上海聯手進行反蔣抗日宣傳,在家鄉儋縣傳為美談,同時也使得他們在社會上有較高的知名度。
二十世紀30年代起,萬民一開始軍旅生涯,直至1945年因病逝世于大后方的廣西昭平縣古袍鄉良風村,年僅39歲。萬民一英年早逝的消息傳到家鄉儋州白馬井,鄉親們都為之悲慟不已。
萬民一的弟弟萬仲文(1911—1988)原名萬蔚程,別號云庵。他早年在廣州讀書,大革命失敗后,被捕入獄二年,后赴上海擔任多家報紙主筆,進行抗日宣傳。1935年,萬仲文由廣西官派赴日本留學,在東京帝國大學專攻中日政治外交史,抗戰爆發后回國,先后在廣西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南方學院、廣西師范學院等院校擔任教授,著有《中國外交之史的分析》《簡明中國外交史》等著作,是有影響的外交史研究專家。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