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僑批家書。(資料照片)
扶持鄰里 造福桑梓
流坑村的故事還未講完。
2020年11月1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流坑村,見到了村民邢詒琴。邢詒琴出生于1930年,今年已是90歲的高齡,他從16歲起就擔任文昌東閣鎮、文教鎮一帶的僑批員,直到1980年左右國內僑批局逐漸并入國家金融機構后,轉入中國銀行繼續工作至退休,可謂見證了海南僑批業繁榮至衰落的整個歷程。
午后,邢詒琴操著一口地道的文昌話,向記者娓娓講述他印象中的僑批往事——
“村民邢詒書去到泰國后,經過多年打拼有了些積蓄,便辦了一個木材加工廠。當時國內物資緊缺,流坑村更是窮得叮當響,邢詒書就從國外寄回大米、錢票、藥品和布匹,在僑批中將寄回物資一一報數,如何分配也講清楚,基本上村民們都能分到些許。”邢詒琴說,除了往里送物資,邢詒書也往外帶走了不少村民。“村里窮,村民們無處謀生,邢詒書便來信告知,自己在外已有產業,村民若是愿意,就一同隨他外出謀生,在他的木材廠里打工,雖不富裕,但也不會窮困潦倒。”
“這也是流坑村華僑多的原因,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華僑。”邢詒琴說,“村里還有一位老華僑叫邢谷順,如今也有90多歲,早些年奔波于新加坡、馬來西亞與中國,當時人稱‘水客’,現在定居在香港,身體還硬朗,基本上每年春節都回村小住一段時間。他一回來,我們坐在家門口的石凳上聊天,回敘過去的故事。”
做了34年僑批員,邢詒琴從華僑們寄回家鄉的僑批中也略略知悉一些國外的境況,比如隨著華僑的增多,近代泰國受中國文化影響很大。泰國歷史上曾經將春節作為法定假日,雖然后來被取消了,但“法定”大不過“民定”。到了春節,走在泰國的大街上,只見店鋪掛滿了大紅的福字、囍字、對聯、煙花爆竹以及中國結,“新年發財”“招財進寶”的條幅橫幅映入眼簾,各種各樣的年貨琳瑯滿目,其“年味”絲毫不遜國內……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