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南海潮》劇照。
海南創作的紅色電影
由于紅色題材具有獨特的社會價值和教育意義,近些年,海南本土影視創作者也積極參與紅色電影創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1992年,由海南本土劇作家王越豐、林漁安等人擔任編劇的彩色故事片《白沙恨》拍攝成功,并得以公映。這是海南本土電影工作者創作的較早的一部紅色題材電影作品。故事是以海南抗爭史上赫赫有名的“白沙起義”進行改編:1943年,日寇侵略海南島,百姓苦不堪言,但是國民黨守軍假借抗日,對黎苗百姓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黎苗百姓不堪壓迫,在黎族總管王國興等人的帶領下進行起義,但是遭到國民黨軍隊的殘酷鎮壓。最后起義軍踏上尋找共產黨的道路,終于迎來了光明。《白沙恨》是海南省少有的反映少數民族抗爭歷史的作品,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隨著電影市場的持續升溫,海南本土創作者陸續推出一系列紅色題材的電影作品,其中尤以張品成最為突出。張品成本來是小說家,擅長紅軍題材創作,曾經獲得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等。他有多部紅色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比如以方志敏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可愛的中國》被上海電影集團搬上銀幕。2010年,根據張品成小說改編并拍攝完成系列電視電影《紅色別動隊》,包括《鬼追命》《絕殺》《十萬火急》《啞探》《將計就計》《屠惡盤龍鎮》《秘密交易》《天外橫財》《圍》《與蛇共舞》等10部,在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推出之后反響良好。根據張品成短篇小說《霜天》改編的電影《長岡的難忘歲月》,集中展示毛澤東在長岡7天調研的生活狀況,塑造了領袖平易近人的風范。
此外,海南電影工作者創作的紅色電影《1949北京來電》等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將在不久與觀眾見面。隨著國內紅色電影創作的升溫,海南紅色電影創作也將得到繼續發展。
電影《海霞》劇照。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