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回味千年海南茶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龔梓 張兆域 陳耿 時間:2021-03-29 08:48:36 星期一

    紀錄片《海南紅山之外》中黎族人席地而坐喝大碗茶的畫面。 海南省民族學會 提供

    海南茶史

    從朝廷貢品到民間飲品

    明代以前海南孤懸海外,發展進程緩慢,文獻中關于海南茶葉的記載較少,但回溯文獻,仍可在只言片語中探尋海南茶的發展痕跡。

    據《明史》記載,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海南設瓊州府,中央政府對海南島管轄正逐漸加強,海南要向中央納貢,于是海南茶與沉香、黃花梨、麖皮等成為朝廷貢品。

    正德《瓊臺志》記載:“國朝,芽茶三百四十九斤八兩,及今添芽茶一百四十三斤八兩,斤價銀二錢。葉茶一百八十三斤八兩,斤價銀八分五厘。”說明當時海南地方政府能按照明廷貢茶技術標準制作茗茶,盡管產出數量和掌握制作貢茶技術的人有限。

    但海南進貢的茶僅被皇室享用,對海南普通平民階層而言,喝的大多是粗茶了,加工也沒有那么精細,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國。據1933年陳銘樞總纂《海南島志》載:“茶,本島向無人工種茶,一半所飲之茶,多仰給于外。本島所產茶葉,皆采自野生茶樹,而制法粗惡,色味不佳。其中最有名之茶,為五指山水滿峒所產,樹大盈抱,所制茶葉,氣味尚清。”

    民國初期國人對開發海南野茶資源有過設想。據1920年的《調查瓊崖實業報告書》,“瓊崖各屬向鮮種茶之地,惟五指山附近一帶產生天然茶樹,干大盈抱……其茶色絕美,不遜龍井,每年產額值六七千元,由定安、萬寧、陵水三屬出口,惜土人不知種植,不諳制造,至令有望之茶業無由發達……茍能于此等荒山栽植各種茶秧,并往產茶各省招致茶匠從事制茶,不數年間,五指山一帶必將成為產茶之名區也。” 但因戰亂等原因,開發海南茶未能如愿。

    20世紀50年代末,海南建立了紅茶出口外貿商品生產基地,建有嶺頭、白馬嶺、通什、白沙、南海等農墾茶場,其中南海茶場生產的“遠洋牌”CTC紅碎茶,曾遠銷美國、新西蘭、日本、法國、新加坡等18個國家和地區;截至1990年,海南農墾累計生產干毛茶6.36萬噸,其中出口4萬余噸,為國家創匯7000多萬元,但鮮為人知。此后,隨著國家外貿制度的調整,統購統銷時代過去,海南茶不再出口,且需要自己面對市場,由紅茶轉綠茶生產,出現了更多市場主體,也使得更多人接觸到海南茶,品味到海南好茶。

    如今,一些有遠見的海南茶企深入挖掘海南千年茶史資源,集采茶、制茶、研學、民宿、休閑于一體,依靠茶科技,走茶旅融合之路,乘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春風,戮力振興海南茶業。


    (編輯:陳德文)
    ?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