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芻在審評茶葉。 受訪對象 供圖
春是茶的季節。3月的茶山,生機盎然,一片青翠。循著山間小道一路前行,在白沙黎族自治縣“茶園小鎮”,但聞陣陣茶香,沁人心脾。
“茶青采摘收購后,就得趕緊加工,搶一個鮮香。”正是春茶競相上市的時節,忙碌,是制茶師張芻每日的主題。作為海南農墾白沙茶業股份有限公司茶廠廠長,同時也是加工技術的負責人之一,他要緊盯春茶制作的每個工序,從茶青采摘、收購、殺青到揉捻、烘干等,各個環節馬虎不得。
“年年制茶,卻有不同體驗。”張芻與茶為伴已有16年,對于制茶,從最初的懵懂好奇到現今的駕輕就熟,有不少感悟。
海墾白沙茶業公司的前身白沙茶廠是原白沙農場下屬單位。2005年,原白沙農場為加強白沙茶廠技術隊伍建設,大力引進和培育年輕人才。“以前從沒接觸過制茶,我特別好奇一片片葉子怎么能變成清香四溢的茶。”當年,張芻還是白沙農場下屬橡膠廠的一名業務員,得知這一消息,便申請加入茶廠隊伍,從零開始學茶。
張芻回憶,出乎他意料的是,進入茶廠后,第一門功課卻并非做茶。而是跟著當時的老班長扎根茶園,從識茶、種茶學起,循序漸進了解如何采茶、收茶,最后才逐漸接觸制茶流程。“在這個過程中,對于不同茶樹品種的特性,什么標準的茶青能用來制茶等,要做到心里有數。”
在16年的制茶歲月中,張芻認為最重要的是標準意識。“茶人心中有標準,茶葉才能有品質。”他認為,標準意識是茶人匠心的體現。在每一個環節中都必須要按照標準,精益求精。例如說,需收購長度、鮮度一致的茶青,殺青時必須保障爐火溫度和時間標準的控制等。“當各環節的標準保障到位,自然能生產出高質量的茶。”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茶葉制作過程中,諸多繁瑣、復雜的人工流程,已經由智能化、自動化的機械代勞。但在張芻眼中,制茶時制茶師對標準的感受和評判是不可取代的。
比如說,殺青是制茶的關鍵一步,說來簡單,做好卻需費一番功夫。雖然如今有現代化燃氣殺青機可提升效率,穩定茶葉品質,然而制作不同狀態和不同品種的茶葉,需要的溫度和時長各不相同,需要由經驗豐富的制茶師掌控。
“若爐溫過低,茶葉殺青不透,嚴重時可能散發出餿臭味;爐溫過高,茶葉易被燒焦, 失去鮮味,還會導致茶湯渾濁。”張芻說。
與時間為伴,與自然為友,對于制茶師而言,茶葉制作的諸多技巧,還藏在對于時間和節氣的觀察中,這些體會能逐漸內化為自身經驗。
“茶葉的品質和加工受到季節和氣候的影響,必須用心感受。”張芻說,同一棵樹上的茶葉在霧天、雨天和晴天所體現的狀態皆不同。霧天時,茶葉吸水,含水量高,揉捻壓力要適當減小,加壓時間也要有所調整。
因此,即使自動化設備已經在茶廠普及,張芻還經常組織員工在業余時間制作手工茶,以此提高他們對茶葉狀態的感受能力和對加工標準的把握程度。
“制茶是件需要自制力的事。”張芻說,由于茶葉極易吸味,制茶師在平時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必須極其注意個人衛生,身上不能有異味,不能擦香水,也不能抽煙、喝酒等,以免雜味被茶葉吸附。
(編輯:陳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