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海口網首頁 |  國際旅游島 |  房產 |  汽車 |  健康 |  時尚 |  教育 |  瓊臺人文 |  圖片 |  彩票 
    您當前的位置 :海口網首頁 >瓊臺人文 > 最新推薦
    朗誦家胡樂民談演誦:與古人赤心相見
    來源: 海南日報 作者:昂穎 時間:2021-05-17 09:38:13 星期一

    胡樂民演誦經典名篇《將進酒》。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近日,“海南青少年語言表達提升計劃”在海口啟動。在活動現場,著名朗誦家、表演藝術家胡樂民聲情并茂地演誦了膾炙人口的《木蘭辭》。他將文言體詩詞與表演、國風音樂交匯融合,誦讀中剛柔并濟,節奏上舒急有度,將巾幗英雄花木蘭善良勇敢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刻畫得生動到位,讓觀眾為之傾倒。

    十多年來,胡樂民為觀眾演誦了大量中國文學名作,如《滿江紅》《將進酒》《荊軻刺秦王》《廉頗藺相如傳》《葬花吟》《鳳凰涅槃》等。胡樂民的演誦收放自如、蕩氣回腸,似有一種令人血脈僨張的力量,直抵觀眾的心靈深處,他能將這些名作字里行間中蘊藏的中華文化的歷史氣韻和當代價值完整地呈現給觀眾。

    如今,胡樂民又新添了一個身份——“海南青少年語言表達提升計劃”的首席專業導師。近日,胡樂民接受海南日報記者專訪,分享了他的演誦夢想探索之路。

    胡樂民在海南中學演誦《木蘭辭》。

    少年郎迷上老藝術

    生活中的胡樂民,不僅是個朗誦迷,還是個京劇迷。受祖輩影響,童年時他就沉醉于字正腔圓的京劇腔調中,曾買下很多京劇磁帶,反復播放回味。“那時候,特別喜歡找一些京劇選段聽,像《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等等。”從12歲起,胡樂民開始自學傳統京劇曲目。一有閑暇,他就扮上凈角花臉,走起臺步,有板有眼地給家人唱上一段京劇。年少時對京劇的投入學習,為胡樂民日后探索誦讀藝術道路打下了基礎,也為他推動這門老藝術在新舞臺上綻放鋪墊了道路。

    20世紀九十年代末,伴隨著影視業的發展,表演類人才成了“香餑餑”。彼時,正在一所藝校學習影視表演的胡樂民,因緣結識了人生中第一位臺詞老師。“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專業的朗誦訓練。在老師的指導下,從呼吸、發聲再到感情醞釀,我都進行了系統化的學習,算是入了門。”

    老師的傾心培養、點撥,提高了胡樂民的語言表達力、舞臺表現力和藝術鑒賞力。更重要的是,還激發了他對古詩詞的閱讀興趣,讓他感受到詩詞歌賦的魅力,加深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學習、朗誦古典詩詞,讓我感受到濃濃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氣質,以及中國人的‘詩’與‘遠方’。”談及對朗誦藝術的熱愛,胡樂民深有感觸,他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朗誦能讓自己同古人赤心‘相見’,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滋養心靈。”

    憑著這份熱愛和超出一般的努力,高中畢業后,胡樂民順利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接受了更加專業、全面的訓練。從反復練習繞口令、快口、灌口,到大量閱讀小說、詩歌、散文、寓言;從刻苦訓練話劇人物的獨白和對白,到揣摩如何通過靈敏而細膩的表現手法,展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創造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回顧那些年,學習朗誦、唱戲、表演話劇,生活充實而精彩,使其成為我人生路上的重要積淀。”胡樂民說。

    為了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誦讀功底,大學畢業后,胡樂民憑著戲曲音樂天賦,又考上了中國音樂學院,主攻聲樂。在學校習得的發聲技巧及節奏感、聲聽覺、旋律感等,從另一個角度為胡樂民日后將演誦與演唱、配樂相融合開辟了新路徑。

    胡樂民給孩子們傳授朗誦技巧。

    探索創新表演式朗誦

    2007年,胡樂民加入了一家法國劇社,并排了大量的獨角戲。在反復斟酌、推敲中,胡樂民用恰到好處的戲劇排演,帶動起觀眾的情緒,讓觀眾沉浸到舞臺中去,由此,他也積累了大量的表演經驗,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

    “如果將戲劇表演用到古詩詞朗誦上,觀眾會不會喜歡?”胡樂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那時候,他就萌發了一個念頭,從中國音樂學院畢業后,著手將這種創新的朗誦形式搬上小眾舞臺,并開始這方面的探索教學。

    回歸舞臺的表演式朗誦,賦予了詩詞歌賦熱血和魂魄,令不少朗誦愛好者稱贊不已。而這種藝術形式真正被大家認識,則是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首屆“夏青杯”全國朗誦大賽上。2010年,胡樂民成功進入“夏青杯”全國朗誦大賽全國總決賽。也就在這一年,胡樂民的朗誦生涯迎來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

    總決賽上,參賽選手或為專業播音員、主持人,或為朗誦愛好者,他們的朗誦主要以播音體系觀念為主。賽場上的胡樂民擔心,帶有表演式朗誦的參賽者只有他,他“特別”的朗誦形式極可能引發爭議。

    果不其然。雖然表演式朗誦,“誦”是主體,“演”是對“誦”的襯托,有評委老師仍提出了異議,表示他的朗誦像是話劇表演。幸好,經過一番爭論后,“夏青杯”組委會認為,朗誦畢竟是屬于舞臺的,不應該完全用播音的方式來呈現。最終,胡樂民奪得了首屆“夏青杯”金獎。

    “因為表演式朗誦的出現,‘夏青杯’比賽評分標準還特別加上舞臺表現力這一項。”回憶當年情景,胡樂民感嘆:“如果沒有‘夏青杯’這個平臺,演誦這門藝術的探索創新之路可能會走得很坎坷。”

    胡樂民與張倩伉儷演誦名篇《致橡樹》。

    經典誦讀要從娃娃抓起

    參加“夏青杯”后,胡樂民正式把這種表演式朗誦稱之為演誦,決定在此條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胡樂民更忙了。他開始探索將戲劇表演、京劇精華、聲樂演唱等藝術形式融入朗誦,使朗誦這門聲音藝術變得豐富起來。在胡樂民的演誦中,觀眾常常能從他的眼神、唱腔中看到京劇的影子,而他的行為動作則有話劇的絕活。

    演藝場常常座無虛席,謝幕時掌聲不絕于耳……胡樂民的演誦為什么好看,讓觀眾覺得過癮?“要想在舞臺上爐火純青地塑造出立體角色、牽動觀眾情感共鳴,就必須用心、用情、用力,一刻也不能馬虎。”胡樂民認為,真實的情感表達,實際上是一種精神和體能的消耗。每一個演誦作品,他都需要深入地理解、體驗、感悟,反復推敲打磨,再一次次地對自己提出質疑、推翻重來。演誦過程也需要時而激情飽滿,時而又傷感悲愴,這都是非常不易的。

    胡樂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一場堪稱經典的演誦,要達到多一分“添足”,少一分“不滿”的境界。比如,處于一定情境中的人物此時的形體姿態、面部神態是什么樣子,需要演誦者不斷摸索,要把每個細微動作與相關朗誦詩句融合到極致才行;再比如,此時此刻人物的心情,也需要演誦者去琢磨,需要準確把握出人物情緒的轉換。

    在保留傳統朗誦精粹的同時,又能跟上時代的審美,這是胡樂民的演誦受到年輕觀眾喜愛的一大原因。同時,因為既不炒作,也不刻意迎合觀眾,這位“遺世獨立”又富有實力的朗誦、表演藝術家正逐漸受到老中青三代的推崇。

    “我認為演誦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藝術創作,它走的是精神方向、傳統文化方向的追求。”胡樂民探索演誦藝術的初衷,便是深入挖掘與詮釋中華經典文化的內涵,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傳統經典佳作,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如今的胡樂民,不僅在大學里教授表演課,也積極從事少兒語言培訓方面的教育工作。在他看來,經典佳作誦讀要從娃娃抓起,“少兒要從語言的基本功上開始訓練,家長可以在一旁輔助孩子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經歷。如果孩子有表演天分,還可以接受一些表演基本功的訓練,配合著進一步揣摩作品本身內涵。”

    不過,胡樂民也建議,家長在給孩子挑選經典佳作時,要選擇親近孩子表達能力、貼近孩子生活的佳作,“這樣能達到與孩子共情的目的,情感上孩子也容易接受。”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陳德文)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