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是一片紅色熱土,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瓊崖革命,譜寫了孤島奮戰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壯麗篇章,鑄造了偉大的瓊崖革命精神。這其中涌現出許多革命烈士,他們為了民族獨立、海南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風雨如晦的年代,他們如星星之火,把大地點燃,為人間帶來光明。
在我國第八個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聆聽英烈的故事,感受那充盈于天地間的浩然正氣。
王文儒:
家鄉以他的名字命名
王文儒烈士紀念碑坐落于澄邁縣文儒鎮加雕坡村附近,四周是低矮連綿的群山,草木茂盛,環境十分靜謐。在紀念碑西側不遠處有一個小山村,那里是王文儒的家鄉良田村。他沒有留下后代,但十里八村的村民都記得他。
1930年5月,國民黨第8集團軍總司令陳濟棠命令海軍第四艦隊司令陳策,兼任瓊崖“剿匪”司令,限期“三個月內將共軍肅清”。陳策的海軍陸戰隊調了一個團和一個加強營的兵力,將100多名紅軍層層包圍在定安的丁指嶺上。此時王文儒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副師長兼二團團長,他立即帶上一個營趕到丁指嶺下,用猛烈的炮火幫助被困紅軍成功突圍。隨后,連夜指揮部隊將國民黨軍分段包圍,激戰三天三夜。最后,國民黨軍被迫撤兵。
1931年夏,王文儒接任獨立師師長。在他的指揮下,獨立師在瓊崖各地陸續端掉了敵人一個個頑固堡壘,令敵人聞風喪膽。
敵人懼怕獨立師的同時,也心懷惱恨,恨不得除之而后快。1932年7月,陳濟棠派警衛旅旅長陳漢光率三個團和一個特務營,配合空軍第二中隊一個分隊共3000多人來到海南島,瘋狂“圍剿”瓊崖蘇區紅軍。戰斗中,紅軍損失慘重。12月21日,王文儒帶領僅存的10多名戰士退向白水磉山地(今屬瓊海市陽江鎮),途中又遇敵人伏擊。沖出埋伏圈后,身邊只有警衛員王信。晚上,他派王信回家取食物,不料王信叛變,因饑餓和傷痛而昏厥的王文儒不幸落入敵手。
直到被押赴刑場,王文儒都沒有屈服,他一路高喊:“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共產黨萬歲!共產主義萬歲!”
“當年,王文儒多謀善斷、用兵如神的故事幾乎傳遍了瓊崖。”澄邁縣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孫仲積說。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1957年,澄邁縣為紀念王文儒,將他的家鄉“北雁鄉”更名為“文儒鄉”,即今天的文儒鎮。1958年,澄邁縣人民委員會在他的家鄉建造了王文儒革命烈士紀念碑。
馮平、符節:
高唱《國際歌》走向刑場
馮平符節烈士紀念碑。 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馮平、符節烈士紀念碑位于澄邁縣金江鎮文明路北段,不同于其他烈士紀念碑群山環抱的周邊環境,這里車水馬龍、高樓林立。歷史與現實交織,仿佛是在提醒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用鮮血甚至生命換來的。
馮平,1899年生于海南文昌,在華僑資助下考入上海文化大學。求學期間,接觸馬克思列寧主義,從《共產黨宣言》等進步書籍中尋找中國革命的方向。1924年,他被選派到莫斯科東方大學留學,并在那里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瓊崖地區國民黨反動派隨即發動四二二事變,大肆屠殺革命群眾。6月,瓊崖地委在樂會縣(今瓊海市)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用革命武裝反抗反革命武裝。這次會議召開后不久,瓊崖特委將各縣的革命武裝統一改編為瓊崖討逆革命軍,馮平任革命軍司令部總司令。
符節,1899年生于海南文昌,自幼聰穎。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和抵制日貨運動。1925年,符節前往廣州,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同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參加北伐戰爭,歷任營長、團長。
1927年,符節奉命回到廣州,在軍隊中秘密從事黨的工作,并先后參加了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后,符節被派回瓊崖從事黨的武裝領導工作。
1928年2月,中共瓊崖特委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將“瓊崖工農革命軍”改稱“瓊崖工農紅軍”,馮平任總司令兼西路紅軍總指揮,符節任政治部主任,協助馮平帶領瓊崖西路紅軍轉戰在澄邁、臨高一帶。
瓊崖革命的迅速發展,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恐慌。3月,廣東省國民政府調動4000余人入瓊“圍剿”瓊崖紅軍。馮平和符節同甘共苦,密切配合,指揮部隊與國民黨軍周旋,渡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5月9日,由于叛徒告密,國民黨軍突然包圍西路紅軍指揮部。馮平和符節分兩路強行突圍,但因寡不敵眾,部隊被打散,子彈耗盡后被捕。
被捕后,馮平、符節受盡威脅利誘、嚴刑拷打,但未透露半點秘密。最后,敵人只能將他們押向刑場。從關押點到刑場,他們沒有半點害怕,昂首闊步,一邊高唱《國際歌》,一邊向道路兩旁的群眾揮手告別。就義時,兩人都只有29歲。
1957年,澄邁縣人民政府在烈士英勇就義的地方修建了馮平、符節烈士紀念碑。
符克、韋義光:
謀求團結抗日不幸遇害
符克、韋義光烈士紀念碑坐落在定安縣翰林鎮翰林村加露嶺,由定安縣人民政府于1990年投資建成,紀念碑為四方柱體,高4米。碑身上刻著符克、韋義光的生平事跡。
1915年2月4日,符克出生于文昌縣(今文昌市)昌灑鎮。20歲那年,他考上了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在那里,他被一封《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激發了愛國熱情。后被挑選進入海外工作團前往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發動華僑支持和參加抗日斗爭。
在符克的發動號召下,一些華僑直接回國奔向抗日前線,一些華僑通過捐款捐物、義賣義演等方式支持抗日,43名華僑青年組建了瓊僑回鄉服務團。據資料記載,1939年分5批偷渡瓊州海峽順利返瓊的瓊僑回鄉服務團(以下簡稱服務團)共有240多人。他們在符克的帶領下,將從越南、泰國等地帶回的藥品、醫療器械及海外華僑捐獻的錢款悉數交給了國共抗日隊伍,并且擔負起戰地救護、宣傳抗日等工作,甚至籌集槍彈后直赴戰場。
服務團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深得民心,卻遭到了國民黨頑固派的誹謗、仇視甚至追殺。為了維護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瓊崖特委決定請符克以華僑身份,與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交涉,以求團結抗日。
1940年8月15日,符克和國民黨瓊山縣第三區區長韋義光(中共地下黨員)按照瓊崖特委的指示,赴定安縣翰林墟與國民黨瓊崖行政督察公署、守備司令部的吳道南等人商議加強合作共同抗日,以及抗戰物資分配問題。當天夜里被國民黨頑固派殺害,壯烈犧牲。
英烈已故,英靈長存。一座座聳立在瓊島各處的烈士紀念碑,講述著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跡,寄托著人們對英烈的無限敬仰與懷念。
位于儋州市泊潮村的黃金容革命烈士紀念碑。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 攝
位于海口市崇德村的無名烈士墓。海南日報記者 張期望 攝
位于六連嶺烈士陵園的革命戰士雕像。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編輯:李沛(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