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中,除了物質生產力,文化也日益成為直接的生產力。它不僅涵養著國家的軟實力,也成為經濟發展的硬支撐。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不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包括文化在內的各方面體制改革。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與此同時也必須看到,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政治體制改革有序推進,文化領域受傳統體制的影響還比較深,文化體制改革起步也相對滯后。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社會條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使得我國文化建設既面臨許多有利條件同時也面臨著嚴峻挑戰。
從國內看,傳統文化體制對文化發展的制約和影響日益凸顯,掌握大量文化資源的國有文化單位游離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外,文化產業發展水平不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不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相對落后。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快速發展的現代傳播手段、不斷擴大的對外開放、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形勢相比,我國文化發展還不完全適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已成為實現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國際來看,文化已經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圍繞綜合國力的全方位競爭更趨激烈,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明顯,國際思想文化領域斗爭尖銳復雜。與此同時,文化產業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日益成為各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日益成為國際經濟競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這就要求我們具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更加強烈的改革發展意識,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培育文化這一朝陽產業,著力文化建設,在現代信息化條件下搶占文化傳播的主導權;振興文化產業,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爭取未來競爭的主動權,努力提高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切實維護我國的文化安全,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當前,我國文化建設正迎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一系列有利條件已經具備。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經濟的背景下,只要充分利用文化發展反經濟周期的特點,把握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性機遇”,通過改革充分釋放文化生產力,就能夠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乘勢而上。
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變革,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無不鐫刻著文化發展的烙印。作為經濟體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的深刻變革,文化體制改革事關重大。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進改革,不斷開創社會主義文化百花盛開、蓬勃發展的新局面。(人民日報評論員)
?????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劉則華] [編輯:胡世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