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的形成
媽祖文化流行于漢文化圈內上千年,是一種源于中華民族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
目前海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媽祖與關羽、岳飛一樣,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圣化了的歷史人物,她姓林名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三月廿三,卒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島上的一位民間女子。
傳說中,媽祖出生當天傍晚,鄰里鄉親看見滿屋紅光,晶瑩奪目,香氣飄蕩久久不散。由于自出生至滿月一聲不哭,故取名林默。她熟悉水性,能駕云飛越大海,拯救海難,在湄洲灣海域遇風觸礁蒙難的船只常得她的救助;善觀天象,預知天氣變化,能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她還精研醫理,能用草藥為人治病,救人防疫減災。27歲時,于重陽節前一天,林默告別家人,直上湄峰峰頂,化作一道白氣,沖上天空。此后鄉親們便時常看到她“顯靈”,或盤坐于云彩霧靄間,或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拯救遇難的漁民,于是就在她升天之處建成祠廟,尊稱她為“媽祖”,虔誠敬奉。民間也有“林默是在拯救海難時不幸遇難”的說法。
有關學者認為,媽祖信仰的產生和遠播是北宋以來中國海事活動頻繁及朝廷加以利用宣傳的必然結果。北宋時期,中國航海業已日益發達,福建沿海已開始成為航海轉運的一個要地,由于海上航行常常遇到狂風巨浪的襲擊,航海人普遍產生了祈求神靈的迫切心理,媽祖信仰便應運而生。曾經七下西洋的鄭和,每次出使,船上都供奉媽祖。鄭和一生奏請皇上修建了多座媽祖廟,并親自撰寫過《天妃靈應之記碑》和《通番事跡碑》的碑文。
與此同時,受陰陽學說的影響,古代中國人認為水神應屬女性,而媽祖恰巧又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一位海神,因此,在當地士宦的提議和倡導下,朝廷也頻頻給予媽祖賜封,媽祖的地位越來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媽祖被賜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賜封為“護國庇民妙應昭應普濟天后”,“天上圣母”和“天后”從此便成了媽祖的圣稱。
隨著媽祖從一個民間女子逐漸演變為“天后”、“天上圣母”,媽祖信仰也逐漸從湄洲島走向全世界,建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的湄洲祖廟也很快成為媽祖文化的圣地和海內外媽祖信眾崇仰的中心。此后千年,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紛紛創建媽祖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媽祖廟近5000座。
最近幾年,但凡東南亞地區和福建等地舉行媽祖文化研討或慶典活動,都會邀請海南大學周偉民、唐玲玲教授參加,這對已過七旬的伉儷,現在還是馬來西亞“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媽祖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員。有道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在周偉民夫婦看來,“有海南人的地方就有媽祖信仰”,因為作為二次移民的海南人,已經把媽祖文化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并且借助海南會館的便利條件,落地生根,在遙遠的異國他鄉產生積極影響和發揮鄉團聯誼作用。
海南人在海外所建的媽祖廟,不少已經產生了積極、良好的社會影響。新加坡國立大學李焯然博士調查發現,始建于1902年的新加坡“瓊州樂善居”,專門收留和照顧孤苦伶仃、老弱多病、晚景凄涼的同鄉,目前已經發展成一所有150個床位的老人院,并且打破籍貫和宗教界限,收留其他籍貫、種族和信仰的國民。100多年來,一直在背后支持這個福利機構的,竟然是“瓊州天后宮”。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的媽祖廟近5000座。分布的國家和地區除中國外,還有亞洲的日本、朝鮮、韓國、印度和東南亞各國,澳洲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美洲的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歐洲的挪威、丹麥、英國、法國,以及非洲大陸的南非。在中國大陸,媽祖廟分布在22個省市的450個縣,其中福建莆田一縣就有316處之多;香港有57座,臺灣全島達到1500多座,。
對于媽祖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的現象,周偉民教授分析了原因:“這主要源自中國久遠的海洋文化,體現出了中國人開拓海洋的觀念;世界各地華人通過媽祖祭祀和學術研討活動,能讓海外華人增強自強意識,促使民族意識覺醒,凝聚中華民族的全體性。近幾年國際范圍內的媽祖文化活動十分活躍,這對團結全球華人起到了文化紐帶的作用,同時也是國內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事業的橋梁。”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