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海口的時空隧道
?
海口網9月5日消息??海口,南渡江的入海口,一個文明發達的城市名稱,正是華夏南溟奇甸的首府重鎮。
如果說,海南島是大海之都,那么,海口就是海都之都。這個都會就像長江入海口的東方明珠上海一樣,都很年輕。千百年來,她只是瓊州首府府城的外灘。但這片曾經只是“瓊州郡北十里洲都”的外沙,卻因其迅速的崛起和豐厚的歷史人文遺跡,于2007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1926年12月9日,廣東省國民政府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海口從瓊山縣分出改設市政廳,稱“海口市”,委任原市籌備專員龍道孔為廳長,轄第一、第二、第三警察區。此前,這里只是拱衛府城的衛所營鎮、交通海上的津浦港口。歷史從此,時空交錯,在這片防衛之地下碇舶腳,南北在輸納之所輻輳集散!海南周刊本期起陸續推出“穿越海口的時空隧道”,來展示海口豐厚的人文遺存背后的身世傳奇,我們的講述,便從海口的“凱旋門”得勝沙開始。
凱旋的沙場
“得勝沙”,這個名字像“凱旋門”,背后自然少不了一個得勝凱旋的故事。
“得勝沙”古稱“外沙”。位于今海口市得勝沙路一帶,東起新華北路,西抵龍華路北端,長520米。海口舊城有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得勝沙在城門外,依溪、臨海,所以海口人也叫它外沙,取“海口外纏一片平沙”之意。據《得勝沙史話》載:“明代建的西天大士廟,當時面臨大海,后來由于海潮沖積,"外沙"出現,今富興街、外沙后街便形成河流,稱外沙河。外沙河到了民國初才逐漸填成陸地,蓋起了房子,當時主要是水上疍民居住。”而早在唐朝,“白沙津”作為古渡驛站,也是常常成為歷代海盜出沒上岸劫掠的岸口。
據方志記載,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海寇張十五犯海口,駕船數十艘進入海口港,清兵把總黃開廣帶領海口、府城一帶軍民奮起反抗。當時,水師兵船20余艘將出巡哨,不及防備,與海寇交戰中官兵死傷不少,而海口至瓊山大林一帶也被海盜搶掠,人心惶懼。幸有百姓加入抗賊隊伍,寇賊最終被驅趕出外沙,自此,古外沙便改稱“得勝沙”。
這次抗賊行動的具體細節雖然已杳然難尋,但其激烈艱難程度一定是歷史上罕見的。另外關于這次軍民聯合衛護抗擊海盜的故事,在民間還流傳著冼太夫人助戰的傳說。也就是說,不僅是軍民聯手,而且還是人神聯手的正義戰斗。以這種傳說可見這次戰斗一定給當地百姓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相傳,大戰海寇之夜,官兵因武器粗劣,無法抵御大批兵賊的侵襲,死傷無數,遂退到冼太夫人神位處。瞬時,只見冼太夫人自天而降,騎白馬、執長劍,帶兵助戰。一時千軍萬馬,如飛沙巨石般給海寇以致命的襲擊,匪盜紛紛抱頭鼠竄,倉皇敗逃,外沙一戰終于反敗為勝。海口官府黃開廣為紀念冼太夫人顯圣助戰得勝之功,遂將這外沙命名為得勝沙,得勝沙由此凱旋而來。1854年(咸豐四年)又在今得勝沙居委會址建冼太夫人廟,市民稱“外沙婆祖廟”。
“得勝沙”何以得名,雖然古史未詳細記載,后人的說法也皆是口耳相傳,大多語焉不詳,牽強附會者頗多。然在海口人民的心中,“得勝沙”作為一個凱旋的沙場已成為這座城市的人民引以為豪的印記。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南海網-海南日報] [作者:周娟 周泉根 李幸璜] [編輯:李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