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三亞吉陽鎮(zhèn)蕉農陳立坤投資300萬種植460畝香蕉,虧損2/3;鳳凰鎮(zhèn)臺樓村委會麥亞紅種植160畝香蕉,虧損3/4……一個個驚人的數(shù)據告訴大家,今年三亞的香蕉經歷了一場怎樣的風波:滯銷、跌價導致香蕉爛在地里都無人收購,甚至被蕉農拿去喂豬,許多蕉農破產、欠債、欲哭無淚。
9月初,三亞的香蕉已全部采收完畢。幾個月前剛剛遭受“蕉痛”的蕉農們又紛紛開始在翻新土地、扦插新的苗種,他們期待著明年可以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那么,具有天氣和市場多重風險的香蕉產業(yè),明年可以擺脫今年的陰霾嗎?蕉農們有什么期盼呢?他們又該如何走出低谷呢?
今年三亞許多香蕉爛在地里都無人收購。(記者劉嘉珮攝)
海口網9月7日消息??一片片綠油油的蕉葉舒展著“身姿”,要不到一年的時間它們就可以在肥沃的土壤中茁壯成長、再結出沉甸而飽滿的果實,這是三亞育才鎮(zhèn)蕉農黎明雄期望的。“它們就像18歲剛出浴的少女”,雖然祖輩都是農民,黎明雄看著自己新種下的蕉苗,也忍不住說出這么詩意的句子。
9月5日下午,當記者來到黎明雄位于立才農場的蕉地,他正忙活得熱火朝天,犁地、挖坑、回坑,動作嫻熟。雖然今年香蕉滯銷,讓他虧損了近80萬元,但他仍舊沒有放棄。他憨笑著對記者說,“今年又種了300畝蕉,向一些‘香蕉大王’取經學習,明年一定能把虧掉的錢賺回來,到時再給孩子添些嫁妝。”
今年6月,三亞蕉農黎明雄對著香蕉地愁眉不展。(記者劉嘉珮攝)
跟風種蕉遇滯銷 黎大爺損失慘重
早在今年6月初,南海網記者就香蕉滯銷情況采訪過黎大爺。當時的他站在蕉園里愁眉不展,對著大好的香蕉因為銷售不出而爛在地里連聲嘆氣,“今年種了300畝香蕉,每畝產量為8千斤左右,卻沒想到收購價跌到了3毛錢每斤,還無人收購,可慘嘍!”
記者了解到,今年許多農民都跟黎大爺一樣,聽說種香蕉的利潤高,就盲目跟風種植,多方借錢、貸款租地種蕉,更有甚者,變賣家產或借高利貸。黎大爺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一次種香蕉,“原計劃給孩子結婚的錢都被我投進了香蕉地,本想多賺點,為家里蓋棟新房子,可沒想到全賠光了。”
日照時間長、土地肥沃......三亞具有種香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每畝產量平均可達3千公斤左右,年產值近2億元。投入少、見效快,香蕉在三亞農民心中儼然變成了“發(fā)財蕉”、“致富蕉”。據悉,截止目前,三亞地區(qū)新種植香蕉面積近2萬畝(含今年留有“老頭蕉”面積),有大約2千多人從事香蕉種植。
“今年香蕉行情大跌,盲目跟風擴大種植面積,造成香蕉短期內供大于求是主要原因。”省香蕉協(xié)會副會長范志光分析,海南香蕉是典型的熱帶高效產業(yè),正常情況下利潤豐厚。特別是2008到2010年,香蕉連續(xù)3年行情高漲,不少人種香蕉利潤率超過100%,甚至出現(xiàn)種1畝香蕉賺1萬元的超高效現(xiàn)象,其結果是誘發(fā)嚴重的盲目跟風種植現(xiàn)象,致使2010年香蕉種植面積增長過快,造成供應量過大。
面朝黃土背朝天,三亞蕉農重新投入新一輪種植中。(記者劉嘉珮攝)
加入農業(yè)合作社 黎大爺虛心取經
“先將腐熟基肥放在坑底,再加點復合肥,拌勻后蓋土,回土要求土堆高出地面10多厘米,防止定植后下陷引起積水。”種了多年香蕉的種植專業(yè)大戶方挺一邊嫻熟地演示如何種蕉一邊告訴記者,他聯(lián)合了崖城地區(qū)20多戶農民,專業(yè)種植香蕉,還投入100多萬元完善生產設備,自產自銷,今年他才不至于在香蕉風波中跌倒。目前,他又在育才地區(qū)新種了近千畝香蕉。
黎大爺是方挺的好友,看著他沒被香蕉“風波”擊倒反而越做越大,心里十分佩服。為了避免今年的悲劇重演,黎大爺在跌倒之后立刻爬起來,跟著方挺學習如何抵抗風險。方挺介紹說,種蕉的技術老蕉農都有,都是“死”的程序,但是絕大多數(shù)種植農戶都處于一種“靠天吃飯”的狀態(tài),以散戶種植為主,應對突發(fā)事件非常脆弱。比如,4月,針對島外某媒體香蕉“乙烯利催熟事件”的謠言,以及7月的臺風“洛坦”,許多蕉農都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他認為,只有形成專業(yè)合作狀態(tài),才能更好地抵御風險。
黎明雄聽后告訴記者,他這才知道,蕉農們要齊心協(xié)力,加強農民組織化程度,“我是個粗人,不是特別明白組織、產業(yè)的概念,但是我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嘛!”
記者了解到,這次遭受損失較嚴重的大部分都是小規(guī)模、分散種植的農戶,種植500畝以上的農民聯(lián)合體和專業(yè)合作社損失相對輕一些,有個別像方挺這樣上規(guī)模的種植大戶和有實力的蕉農聯(lián)合體采取有效方式,不但不虧,反而小賺了一把。
從哪里跌倒,從哪里爬起,三亞蕉農仍舊充滿信心。(記者劉嘉珮攝)
政府指導很及時 眾焦農信心百倍
當問及對明年香蕉市場的信心時,黎大爺笑著說,他是種蕉新手,凡事都是一步步學著干,總需要碰到挫折才能成長,對于明年的香蕉行情,他和他的伙伴都充滿信心,“不過經過這次危機,我們蕉農們都希望有關部門能給我們構建一個信息平臺,指導我們如何分批種植、上市,減少風險。”
“三亞的香蕉種植面積有限,不能提出‘做強做大’,而應是‘做精做優(yōu)’。”市農業(yè)局種植業(yè)與市場信息科科長蔡克勤稱,雖然在三亞種植香蕉有土壤、光照等優(yōu)勢,但由于蕉農的種植技術不高和香蕉易得“巴拿馬”病的緣故,一般在同一土地上種植香蕉不超過3至5年,因此能種植香蕉的土地越來越有限,“做精做優(yōu)香蕉產業(yè),實現(xiàn)科技富農是三亞香蕉存亡關鍵。”
他建議,要讓三亞彼此孤立、各自為戰(zhàn)的香蕉種植戶,聯(lián)合成一個或多個共同利益體系,建立標準化香蕉產業(yè)開發(fā)園區(qū)群體,共享技術和市場資源,才能提高產品的檔次,而絕不能單靠目前廣大農戶和民間的少量、分散投入。政府也要發(fā)揮作用,制定必要的優(yōu)惠扶持政策,財政支農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用于支持農民經濟組織的發(fā)展。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lián)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