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朝黃土背朝天,三亞蕉農重新投入新一輪種植中。(記者劉嘉珮攝)
加入農業合作社 黎大爺虛心取經
“先將腐熟基肥放在坑底,再加點復合肥,拌勻后蓋土,回土要求土堆高出地面10多厘米,防止定植后下陷引起積水。”種了多年香蕉的種植專業大戶方挺一邊嫻熟地演示如何種蕉一邊告訴記者,他聯合了崖城地區20多戶農民,專業種植香蕉,還投入100多萬元完善生產設備,自產自銷,今年他才不至于在香蕉風波中跌倒。目前,他又在育才地區新種了近千畝香蕉。
黎大爺是方挺的好友,看著他沒被香蕉“風波”擊倒反而越做越大,心里十分佩服。為了避免今年的悲劇重演,黎大爺在跌倒之后立刻爬起來,跟著方挺學習如何抵抗風險。方挺介紹說,種蕉的技術老蕉農都有,都是“死”的程序,但是絕大多數種植農戶都處于一種“靠天吃飯”的狀態,以散戶種植為主,應對突發事件非常脆弱。比如,4月,針對島外某媒體香蕉“乙烯利催熟事件”的謠言,以及7月的臺風“洛坦”,許多蕉農都蒙受了巨大經濟損失。他認為,只有形成專業合作狀態,才能更好地抵御風險。
黎明雄聽后告訴記者,他這才知道,蕉農們要齊心協力,加強農民組織化程度,“我是個粗人,不是特別明白組織、產業的概念,但是我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嘛!”
記者了解到,這次遭受損失較嚴重的大部分都是小規模、分散種植的農戶,種植500畝以上的農民聯合體和專業合作社損失相對輕一些,有個別像方挺這樣上規模的種植大戶和有實力的蕉農聯合體采取有效方式,不但不虧,反而小賺了一把。

從哪里跌倒,從哪里爬起,三亞蕉農仍舊充滿信心。(記者劉嘉珮攝)
政府指導很及時 眾焦農信心百倍
當問及對明年香蕉市場的信心時,黎大爺笑著說,他是種蕉新手,凡事都是一步步學著干,總需要碰到挫折才能成長,對于明年的香蕉行情,他和他的伙伴都充滿信心,“不過經過這次危機,我們蕉農們都希望有關部門能給我們構建一個信息平臺,指導我們如何分批種植、上市,減少風險。”
“三亞的香蕉種植面積有限,不能提出‘做強做大’,而應是‘做精做優’。”市農業局種植業與市場信息科科長蔡克勤稱,雖然在三亞種植香蕉有土壤、光照等優勢,但由于蕉農的種植技術不高和香蕉易得“巴拿馬”病的緣故,一般在同一土地上種植香蕉不超過3至5年,因此能種植香蕉的土地越來越有限,“做精做優香蕉產業,實現科技富農是三亞香蕉存亡關鍵。”
他建議,要讓三亞彼此孤立、各自為戰的香蕉種植戶,聯合成一個或多個共同利益體系,建立標準化香蕉產業開發園區群體,共享技術和市場資源,才能提高產品的檔次,而絕不能單靠目前廣大農戶和民間的少量、分散投入。政府也要發揮作用,制定必要的優惠扶持政策,財政支農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用于支持農民經濟組織的發展。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南海網] [作者:劉嘉珮] [編輯:謝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