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底率先完成改制重點任務
○文化產業增幅連續4年超30%
○“十二五”末增加值破千億元
“文化皖軍”在改革中鏗鏘前行。安徽出版集團公司、新華發行集團公司入選“首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話劇《萬世根本》、電影《農民工》等一批精品力作叫響全國,廣播電視“村村通”、農家書屋和鄉鎮綜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列入省級民生工程,正加速推進。到今年6月底,安徽已率先完成文化體制改革重點任務。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發展的新局面。”安徽省文化產業連續4年保持30%以上增幅,到“十二五”末增加值可望突破千億元。
早改早主動
“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
7年前,我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確定在9個地區和35個文化單位進行試點,安徽未列其中。是等一等、看一看?還是自加壓力、自謀發展?
“早改早主動,晚改就被動,不改沒出路。”安徽決策層決定自主試點,積極探索。省委、省政府把文化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提出建設文化強省的發展戰略,文化產業被列為全省重點發展的八大支柱產業之一。
“一手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一手增強文化公共服務能力,深化文化事業改革。”文化體制改革成為安徽各地“一把手”工程,從省委、省政府領導到各地市“一把手”,都把這項任務擺上重要位置,抽調精兵強將,集中辦公,合力攻堅。
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臧世凱深有感觸,“文化體制改革是一場攻堅戰。實踐表明,黨委、政府在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事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從自主試點到推廣經驗,從向全省推開到縱深推進,安徽文化體制改革在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不斷突破,一批又一批事業單位改制成功,成為市場經營主體。文化事業改革不斷深入,文化公共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
2009年10月29日,安徽省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合肥召開。“這次會議具體提出了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出一個強烈信號:改革全面進入實際操作階段。”馬鞍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平剛這樣談及當時的感受。
這次會議之后,安徽文化體制改革進入全面提速、全力攻堅階段,改革重點任務愈加明確,步伐更大、力度更強。《2010年安徽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相繼出臺。“一周一督查,一月一調度,一季一通報”,省委宣傳部制定科學的調度和督查制度,強力推動改革向縱深推進。
“文化體制改革是科學發展的要求,是調整結構的方向,是加速安徽崛起的內在動力,必須時刻重視,堅持推進,務求實效。”這是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的要求,也是全省上下的追求。
到今年6月底,安徽省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完成371家,真正做到“不留殼、不借殼”,“可核查、不可逆”。綜合文化責任主體全面建立,17個市、61個縣市成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15家出版社、84家新華書店、85家電影公司全部轉為企業,省級相繼組建了報業、出版、發行、演藝、廣電五大文化集團公司,出版、發行集團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實現主業整體上市。全省92家文藝院團已有62家轉企改制,占總數的67%,其余將在今年8月20日前完成轉制。
政策保障“轉身”
走得放心留得安心
轉企改制的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涉及省、市、縣三級的廣播、影視、院團、出版、發行、報刊、網絡諸多領域,轉制企業干部職工有22104人,其中離退休的就有7392人,涉及面廣、歷史包袱重。
“妥善解決好轉制過程中職工的身份置換、社會保障等問題,讓改革單位輕裝上陣,沒有后顧之憂,這直接關系到改革順利與否。”安徽省文化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強調。
“走得放心,留得安心。”張秋梅是安徽大劇院員工,她把轉企改制心態總結為八個字。“放心”是政策到位,“安心”是觀念的革新。堅持以人為本,把發展好、維護好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安徽用政策和資金確保“三到位”:改革成本支付到位,遺留問題解決到位,推進發展扶持到位,堅持轉企改制與聯合重組相結合,大力推進資源整合和職工觀念的更新,打造合格的市場主體。
省級相繼組建了報業、出版、發行、演藝、廣電五大文化集團公司;各市、縣相繼整合文藝演出院團、劇場、影視劇制作、廣告經營等資源,組建了主業突出、面向市場的專業演藝、節目制作公司。安徽省市縣電臺、電視臺實現合并,探索將娛樂、科技、體育和電視劇制作、廣告經營等業務剝離出來,成立了21家專業節目制作公司。
各級黨委、政府都對改革單位“扶上馬,送一程”,原有財政投入不減少,并逐年加大。3個院團轉制后,原有的事業費照常撥付;2011年至2015年,每年安排200萬元用于劇目創作排演;公益性演出每場補貼5000元……圍繞“出人、出戲、出作品”,馬鞍山市專門出臺12項針對性強的政策,幫助改制后的演藝院團“輕裝上陣”。
改革后的安徽演藝集團公司主動出擊找市場、想方設法培育市場,還聯合安徽各地28家有實力和影響的演藝場所、中介機構和表演團體成立安徽演出聯盟,共同繁榮演出市場。“以往看著舞臺沒戲演,心里堵啊!”最近3個月演出20多場,安徽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汪育珠感慨萬千,“走進市場,充滿希望!”
多演多得、優演優酬、不演不得。“劇院成為市場主體,催生了市場意識。現在劇院不僅有專門的營銷部,還實行全員營銷。劇院開始真正把藝術作品當作產品來打造。”蕪湖藝術劇院藝術編導吳潔感受真切。從當年4個劇團一年僅演出30余場,年收入不到10萬元,到現在平均不到3天就要演兩場,年演出收入200多萬元,職工收入增加一倍多,資產規模1000多萬元,闖市場的蕪湖藝術劇院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真改真受益
市場主體活力迸發
“改革,使一個捧著鐵飯碗、有惰性的國營老店全面走向了市場。真改真受益。員工增強了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集團開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活力不斷激發,潛能得到釋放。”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公司董事長倪志敏說。
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在全國首創“鄉村便民店”,將產業和事業一起辦,既銷售了圖書,又服務了群眾;2009年,圖書實現銷售碼洋57.99億元、利潤2.76億元,進入全國同行業5強。今年1月18日,公司旗下皖新傳媒成功登陸國內A股市場,成為全國發行業第一個在主板市場整體首發上市的文化企業。今年,集團公司與中國外文局所屬新世界出版社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參與其股份制改造,并成功控股全國最大的民營連鎖圖書發行企業江蘇大眾書局,進入跨區域合作發展的新階段。
“以前在家里等米下鍋,現在主動進書店、訪客戶、跑市場。”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了安徽不少出版社轉制為企業后發生的變化。如今安徽出版集團公司不僅出版圖書,還承辦國際動漫創意產業交易會,大力拓展海外文化貿易;擁有全國文化企業第一個保稅倉庫。今年,公司成功重組中國文聯直屬出版單位——中國文聯出版社、大眾文藝出版社和中聯影視中心,成功控股黑龍江新華書店出版物連鎖經營業務,并就動漫產業發展與北京萬方幸星數碼科技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在跨行業、跨區域發展上邁出新步伐。
今年2月22日,安徽演藝集團公司、廣電傳媒產業集團公司掛牌成立。中國話劇“金獅獎”獲得者李靜用話劇《萬世根本》的臺詞描述演藝集團實施改革以后的變化:大家是要“豁出命來往前奔!”
在文化企業“豁出命來往前奔”、實現跨越發展的同時,安徽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同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廣播電視“村村通”、基層文化館站、農家書屋建設被納入安徽省“民生工程”。全省17個市、107個縣(市、區)成立了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化委員會),61個縣(市)成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文化、新聞出版和廣電系統實現了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行政機構總數減少124個。
一步步推進改革進程,一天天積聚文化力量,“文化皖軍”在改革中健步向前。
“對文化體制改革的支持力度要繼續加大,努力在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企業‘航母’打造、新興文化業態培育、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實現新突破,走出一條堅持正確方向、體現時代要求、具有皖風徽韻的文化建設之路,在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上邁出決定性步伐。”談到未來,安徽省省長王三運信心百倍。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