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日益加大,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人們的精神世界靠什么去充實?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這是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對文化的一個高度表述。文化發展,說到底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讓所有人共享文化發展成果,以文化人,這是發展文化的最終目的。所以,在一方面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同時,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時地把豐富的文化成果惠及于民。老百姓有沒有共享文化成果,這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它的文化是否發達的重要標志之一。
實現文化共享,無論如何它離不開甚至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應該看到,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經走出了“蘇州模式”,基本建成15分鐘文化圈就是當前蘇州在這方面交上的最好“答卷”。
早在2004年6月,蘇州市委、市政府就頒布了《“文化蘇州”行動計劃》,如今蘇州的公共文化實現了設施網絡化、資源信息化、服務人性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蘇州模式”。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交相輝映,公辦、民辦是相得益彰,共同支撐起了蘇州公共文化的繁榮。
去年,全市基本實現了公益性文化設施四級全覆蓋,今年底蘇州大市范圍內圖書館總、分a館將達到120個,并爭取新增4個文化館一級館,使全市文化館一級館總量達到12個。如今在蘇州,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步行約15分鐘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設施提供的服務,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體現了便民、惠民,城鄉居民也在唾手可得的文化服務的便利中“饗食”著精神大餐。
“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這是十七屆六中全會對于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要求,相信在這樣一種基調下,蘇州將會進一步加大文化惠民的力度。
“15分鐘文化圈”的框架基本形成,在實現文化設施全覆蓋的同時,蘇州未來應該更加注重文化供給和文化需求的對稱,進一步充分了解市民的文化需求,在做好文化引導的同時做好供需的銜接。面對不斷增長的人口和不斷增加的需求,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也應該挖掘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的服務上來,事實上,民間美術館、博物館的自發興起就證明積極引導和利用社會力量有可能。?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蘇州日報] [作者: ] [編輯:王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