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消息11月3日??11月1日,“神舟八號”飛船將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飛,在太空中尋找已等候了33天的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進行交會對接,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實施空間交會對接任務。
那么,與“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飛船相比,“神舟八號”飛船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據了解,“神舟八號”飛船全長9米,艙段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神舟八號項目副總指揮穆東明告訴記者,從外形來看,“神舟八號”與“神舟七號”一樣,沿用返回艙、推進艙和軌道艙三艙結構。“從外形來說和神七是一樣的,也是三艙結構: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從功能來講,三個艙段組成一個長形飛行器,根據姿態去飛行。推進艙主要提供動力和能源,有發動機和太陽帆板;返回艙主要是用于天地往返。軌道艙主要是實驗等等的艙段。”
據了解,軌道艙有效活動空間5立方米,艙外安裝交會對接測量設備和主動對接機構;返回艙是航天員座艙,配有降落傘和著陸緩沖系統,艙內配置了儀表板、指令板,以及航天員手動控制手柄;推進艙是飛船的動力和能源艙段,安裝了軌控、姿控發動機和太陽電池帆板。
從功能上來看,“神舟八號”增加了對接機構以及相應的測量系統。穆東明說:“這次驗證的是交會對接,所以神舟八號飛船,包括以后的神舟九號、十號都圍繞這方面進行了相應的改進。第一就是增加了對接機構,這是任務要求必須具備的硬件條件。第二是相應的測量系統,空間飛行器是多自由度的控制,而且是高速飛行的,需要有測量,我們相應安裝了雷達系統,測距離、測速度、測角度和姿態等等。同時安裝了光學系統,是為了看得更清楚,否則大家想象兩個東西怎么可以對在一起,保證對接過程中可以平穩。還有信息交換等等,都是為了完成交會對接任務要求。”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神舟飛船的600多臺套設備中,一半以上發生了技術狀態變化。其中,新研設備約占15%。改進后,飛船具有了與目標飛行器對接后停靠180天的能力。
武平表示,通過這些改進和交會對接任務的飛行驗證,將逐步形成標準配置、狀態固化的載人飛船,為后續任務的組批投產奠定了基礎。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國際在線] [作者:楊瓊 任昱 張雙峰] [編輯:鄭克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