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在其網站公布了《“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這份《方案》中,確定了2012年到2015年4年間醫改的要求和目標,除了擴大醫保覆蓋率、完善基本藥物制度等這些需要進一步鞏固的成果外,還用很大篇幅規劃了公立醫院改革的主要內容,引起了各界的關注。
????但縱觀《方案》,其只是提出了大體的改革方向,并沒有對公立醫院的人事制度改革作具體的安排,而在目前民營醫療機構欲打破公立醫院一家獨大的時間節點上,這一人事制度改革事關整個醫療改革的大局。
????專家表示,除了如醫生身份認定、學術科研平等等實際操作領域外,公立醫院改革重在探索一條科學、合理的法人治理模式。
????治理模式不明
????公立醫院一直被視為“衛生部最后的一塊自留地”,也被公認為是醫改中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在“十一五”期間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諸如降低藥價、完善基本藥物制度等改革雖然主要都是圍繞公立醫院進行的,但實際上并未觸及公立醫院本身。
????在《方案》的第五部分,“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成為一項重要內容,其中,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成為重點。
????實際上,醫療改革以來,包括北京在內,很多公立醫院改革的試點城市都設立了醫管局。這一新設立的部門一般歸屬當地衛局部管轄,負責醫療市場包括公立醫院、民營醫療機構競爭的裁判權。
????醫管局設立之初被看做醫療領域“管辦分離”的開始,醫管局也被賦予了“管人管事管資產”的職能。但事實上,醫管局并未在醫院人事制度改革、醫院轉變身份上有太多的作為。
????“關鍵是,醫管局的領導就是當地衛生局的領導,醫院院長雖然由醫管局任命,實際上就是由衛生局任命,衛生局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這個市場怎么可能做好?公立醫院的運營效率怎么可能提高?”一位分析人士提出了質疑,而這一看法也是行業專家的普遍看法。
????在《方案》第五部分第四、第五條中,規劃提到了“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人不得兼任公立醫院領導職務,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探索建立理事會等多種形式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
????公立醫院目前在國內醫療市場占據絕對統治地位。根據衛生部的統計數據,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有公立醫院14086家,擁有床位273萬張、衛生人員346萬人,分別占全國醫院數、醫院床位數和醫院衛生人員數的71%、90%和91%;提供了17.1億人次診療服務和7520萬人次住院服務,占全國醫院診療和住院人次的90%以上。
????“公立醫院最好引入相關產業大型國有上市公司的資金,這些企業都有社會公益性開支,利用這些開支,組建各方的理事會。”醫院管理專家、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周生來建議,“國有企業是公有制,又有經營經驗,這種理事會比引入民營資本和醫管局單獨派人管理科學的多。”
????人事制度困境
????在治理模式尚存爭議的現狀下,醫院的人事制度改革也備受矚目,不過,有專家指出,《方案》對公立醫院人事制度改革只字未提,而人事制度改革實際上是公立醫院改革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公立醫院在醫療市場中居于絕對壟斷地位,而對公立醫院進行人事制度改革是公立醫院改革的一個重要核心,而到現在公立醫院改革基本上沒有什么動作。”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說。
????按照我國的體制,公立醫院工作人員國家都有編制,公立醫院屬于事業單位,全體工作人員屬于“在編”人員。正是這種“在編”身份阻礙了醫療市場人才的市場化流動。
????“為什么要有編制?要知道,在國外,醫生、護士都是‘合同工’,一年或者幾年一簽合同,都是市場化下的自由職業者。”根據衛生部醫療衛生統計年報,目前全國公立醫院編制內員工有近800萬名,顧昕認為,破除醫療市場人員流動“死水一灘”局面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取消全國近800萬名公立醫院醫務工作者的編制,讓他們像國內許多市場化的行業一樣,都成為“合同工”。
????公立醫院人事制度改革在整個醫改中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這項改革最為關鍵的步驟之一為什么到現在都沒有動呢?
????“道理很簡單,不僅因為改起來復雜,還因為涉身其中的各個利益方對改革沒有動力。”顧昕解釋,由于改革是改變原來的生存狀況,存在一定不確定性,因此公立醫院的醫生,尤其是大醫院的醫生,他們雖然名義上工資不高,但灰色收入卻不少,改革幾十年下來,他們不僅收入上沒有吃虧,還保有國家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身份,他們不愿意進行不確定的變革。
????顧昕認為,政府衛生部門因為主管公立醫院的編制而握有對公立醫院的支配權,它們不愿因放棄這一權利而失去對醫院的控制,它們也不想改。“這些都是蠅頭小利,全國人民的健康才是大事,要看到醫療行業人事制度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民營醫院“受限”規劃
????《方案》第六部分第三條提出大力發展非公立醫療機構,規定“放寬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準入”,“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慈善機構、基金會、商業保險機構等社會力量以及境外投資者舉辦醫療機構,鼓勵具有資質的人員(包括港、澳、臺地區)依法開辦私人診所”,“2015年,非公立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達到總量的20%左右”。
????周生來認為,20%這個比例太保守了,如果到“十二五”末期民營醫療機構才達到這個比例,那和現在比沒有大的變化,“應該達到50%才對。”
????目前,民營醫院的發展瓶頸來自諸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條是整個醫療市場人才難以自由流動。
????“你可以到公立大醫院請請看,在職的醫生有誰愿意到民營醫院工作?根本就請不動。”北京朝陽區一家民營醫院的合伙人、院長嚴冬說。
????顧昕則指出,必須讓消費者有選擇權,醫療機構有競爭,公立醫院才能更高效,運營更科學,而廣大患者也將因此受益。建立一個真正競爭的市場,就牽扯到對民營醫院的政策。
????導致醫生不愿意到民營醫院就職、哪怕高薪也難被說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職稱沒有了、科研也無法進行。盡管最近政府主管部門出臺政策,要求在職稱評定上不得歧視民營醫院的醫生,但是嚴冬舉例:“你可以看看那些高級職稱的評定委員會,里面沒有一個來自于民營醫院。”
?
相關鏈接:
浙江省省長:把握正確方向 積極穩妥推進醫改分析稱美醫改法案斗爭或是大選年政治斗爭延伸美國最高法院審議醫改法案 料將會影響總統大選“十二五”醫改規劃:公立醫院收入不靠藥海南醫改力爭保持全國中上游水平?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