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一片片雜草叢生的空地,如今建成一所所現代化的校園。被稱為“夢工廠”的思源學校,成為全國媒體關注的對象。今年5月29日至6月2日,教育部新聞辦邀請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來到海南省,下基層、走鄉間、入校園、進課堂,和校長、教師對話,和家長、學生對話,對思源實驗學校以及海南諸多領先于全國的辦學實踐進行了深入采訪。8月12日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我省第二期4所思源學校的建設工作進展順利,今年9月1日將如期開學。
8月12日記者從省教育廳了解到,我省第二期4所思源學校的建設工作進展順利,今年9月1日將如期開學。此前我省已經面向全國公開招聘了4所思源學校校長和各學科骨干教師(含第一期補招的36名骨干教師),本月中旬將全部到位。
思源實驗學校一期工程包括陵水、保亭、五指山等市縣的10所思源實驗學校。二期工程覆蓋了儋州市、萬寧市、澄邁縣3市縣,除在上述市縣各建一所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公辦寄宿制學校外,還在儋州建1所思源高中,學校地址均位于市縣城區。
第三期8所思源學校的建設將于今年9月1日動工,明年秋季開學投入使用。據介紹,第三期思源學校項目共新建8所學校,其中5所為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階段學校,3所為高中。該項目投資由省財政、香港言愛基金、市縣財政按照1:1:1的形式承擔。
農村娃集中到城里讀書
思源實驗學校是由省政府和有關市縣政府出資、香港言愛基金捐助新建的九年一貫制義務教育公辦寄宿制學校,旨在整體遷移部分處于生態核心保護區和邊遠貧困地區的農村中小學生到該學校接受較高質量的義務教育。
這些學校統一命名為“思源實驗學校”,校園建筑統一設計,同期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統一配置標準教學儀器,校園網絡班班通,面向全國公開招聘校長和學科帶頭人,招聘特崗教師,享受全省統一崗位績效津貼標準,實施教育扶貧移民與發展職業教育相配套,突出農村寄宿制學校特色,陸續啟動了生態園建設。
“夢工廠”引來眾多媒體聚焦
教育扶貧移民工程起源于昌江黎族自治縣。該縣王下鄉地處霸王嶺山區,是海南生態保護核心區內的貧困鄉。2005年下半年,昌江黎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認真分析了在王下鄉實行就地扶貧和易地扶貧成效不大的原因,從扶貧先扶智的思路切入,針對王下鄉教育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和學生上學條件十分艱苦的實際出發,決定在王下鄉率先實施“教育扶貧移民工程”。把該鄉初中生全部遷至縣城就讀,以此拓展易地扶貧內涵,逐步減少王下鄉人口,達到既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又有效地保護環境的目的。全鄉初中部271名學生全部遷移到縣民族中學(初中教師中有6人也一同調入該校),以寄宿班方式在縣民族中學就讀。移民學生實行包吃、包住、包學費等費用基本全免,保證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同時與職業教育銜接,解決好學生考不上高中后的出路問題……
昔日一片片雜草叢生的空地,如今建成一所所現代化的校園。被稱為“夢工廠”的思源學校,成為全國媒體關注的對象。為深入報道各地各校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的新經驗、新做法,充分展示各地取得的新成效、新氣象,今年5月29日至6月2日,教育部新聞辦邀請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電視臺、人民政協報、新華網、科技日報和教育部門戶網站等多家媒體來到海南省,下基層、走鄉間、入校園、進課堂,和校長、教師對話,和家長、學生對話,對思源實驗學校以及海南諸多領先于全國的辦學實踐進行了深入采訪。
鏡頭一:給孤兒一個溫暖的家 屯昌縣是省級貧困縣,但縣政府十分重視思源辦學。在財政緊缺的情況下,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不斷加大對思源的投入,保障教育經費足額到位,逐步完善辦學條件。
在屯昌思源實驗學校讀書的初中貧困寄宿生每人每年補助750元,小學貧困寄宿生每人每年補助600元,少數民族班初中生每人每年補助750元。此外,為了解決特困生在校生活困難問題,縣政府為致孤單親學生每人每月補助200元,單親、低保家庭學生每人每月補助100元,比較貧困家庭學生每人每月補助50元。26名父母雙亡的孤兒由縣民政局辦“一卡通”,每月將600元補助直接打到卡上。
學校還組織領導老師與孤兒結對子,逢年過節上門慰問,為孤兒過生日,買紀念品,平時每周找孤兒交心談心,讓孤兒感受到學校就是他們溫暖的家,老師就是他們貼心的父母。
2009年以來,縣政府投入56.8萬元,對學校生態實踐基地進行擴建。不久,縣政府又撥專款租賃林地給學生做蔬菜基地。目前,基地的豬圈年出欄生豬三四百頭,池塘飼魚五萬尾,園中分層種植著木瓜、巴西芭蕉等經濟作物,形成“魚畜果蔬一體化復合生態體系”。通過在基地學習實踐,既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也為學校提供了一定的后勤保障。
鏡頭二:農村孩子變得自信懂事了
在陵水思源學校校園,孩子們歡快地跳著竹竿舞,齊聲高唱英文歌曲,還認真地現場作畫,陽光和自信寫在孩子們的臉上。
然而,在2009年孩子們剛入學時卻是另外一番光景。校長尹長安曾在日記中描述:“他們靦腆、不善言辭,只和同村的孩子在一起玩。”六年級學生胡千千以前上課發言時,只要老師看著她,她就只會笑。可不到一年,有領導來陵水思源實驗學校視察時,胡千千當起了小講解員。
符明是瓊中南方農場的農民。當談到兒子在思源學校讀書以來所發生的變化時,這位父親臉上露出了笑容。他告訴記者,孩子來到學校后,變得特別講衛生。成績提高也快,英語以前總不及格,現在能得80多分。“兒子回家還用英語和我們打招呼,雖然聽不懂,但是覺得特別高興。”
符云妹和她的丈夫原本在三亞一所學校里靠整理花草為生。在三亞,他們每月能領到2000元的工資。在打工時,他們發現身邊有文化的人掙錢多。于是,讓女兒“有文化”成了他們最大的心愿。2009年,女兒免費在東方思源學校上學,符云妹喜極而泣。今年的一天,符云妹的女兒打電話讓她到學校食堂去。在餐桌上,女兒把她優異的成績單放在桌上,桌上還有一瓶涼涼的礦泉水和一瓶啤酒。水是給媽媽準備的,酒是給爸爸準備的。符云妹又流淚了。
鏡頭三:思源學校教育質量有了飛躍
“思源學校面向全國公開招聘校長、學科帶頭人和特崗教師。”海南省政府的一紙決定曾在基礎教育界引發了一場不小的轟動,這在海南農村義務教育辦學歷史上可是頭一回。
程時貴,2009年初還是湖北黃岡一所學校的校長。出于對海南教育事業的熱愛,也由于海南開出的豐厚待遇,他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應聘成為屯昌思源實驗學校的校長。程時貴只是海南省教育廳首批面向全國招聘的10位校長之一。此外,海南還面向全國招聘了一大批學科帶頭人和數百名特崗教師。思源學校的其他教師則從原撤并的學校中擇優選用。
“新鮮血液”的輸入,師資整體素質的提高,讓思源學校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質量有了飛躍。
小班化、上課小組式討論,這些以往在城市學校才采用的教學方法,今天也“移植”到了思源學校。記者在幾所思源學校都看到,課堂上,老師不再是絕對的主角,學生被分成若干個小組,圍坐討論,可以自由發言,學生有好的想法甚至可以上講臺講解。
在思源學校這片“實驗田”里,符合教育規律的管理理念和教學方法被廣泛采用,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校本課程被深入開發。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