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林員王永另。記者 雷瓊宇 攝
海口網8月27日消息(記者 雷瓊宇 攝影報道)“以前是偷偷的上山伐木,現在我在守護它們。”8月25日,在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元門鄉紅茂村委會紅新村的一個社區里,有著“全國優秀護林員”之稱的王永另向記者講述著他與鸚哥嶺這座蒼山的緣分。
過去:靠山吃山 吃祖輩飯
“2005年開始成為一名護林員,連我自己也沒想到。”在紅新村,只有初中學歷的王永另在面對記者采訪時表示,能當護林員是他的驕傲,除了能有一份固定的收入,還能接觸到不少新知識。
在通向大山的路上,王永另正準備上山巡視。他說,作為紅新村本村的護林員,他的主要工作是巡山護林,確保所負責的林地不受盜伐、盜獵、盜挖藥材等的侵擾。“以前沒當護林員,不了解什么是生態保護,山里的農民只知道靠山吃山,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觀念都是這樣的。”
“以前,我也會不時上山去砍伐一些樹木來養家生活,當時沒有概念,也不懂什么是生態,只知道伐木能換錢。”說到以前的事情,王永另感慨道,靠山吃山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上山伐木也辛苦,但是這是我們除了干農活之外的主要副業。”
“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我肯定也不會去伐木了。”他說,自己沒有讀過多少書,知道的知識很少,生活的軌跡遵循著祖輩的軌道,“如果沒有鸚哥嶺保護區的介入,不能想象我還能從一個伐木人成為一個護林員。”
轉變:從伐木到護林 從破壞到保護
讓王永另沒想到的不僅僅是自己成為護林員,更讓他驚嘆的是自己能在當上護林員后對護林工作產生了熱情。
在與王永另的聊天中記者感受到,7年的護林工作,已經讓他深深地喜歡上這片青山綠水。“我是一個粗人,當初當護林員無非就是想讓生活過的順當一點,有人給固定的工資,不用再躲躲藏藏的伐木,這個感覺真是好。”2005年,當縣里要求紅新村就近招聘本村護林員時,王永另毅然報名了。
當上護林員后,尤其是在2006年底轉為新成立的鸚哥嶺保護區的護林員后,王永另的心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慢慢地起了變化。“當護林員以后遇到過很多事情,但現在這個工作已經成為我的愛好。”而在說起自己長年累月的森林保護工作中遇到的點點滴滴,王永另臉上始終洋溢著大山子民樸素、滿足的笑容。
說起護林員工作的難忘經歷,王永另回憶說,參加護林員工作的第三年就遇到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2008年,在紅新村燈籠嶺,王永另與兩個進山偷獵的人斗智斗勇一整天,經過長時間的耐力比拼后,終于將進山偷獵者雙雙擒獲。
“那一天,他們大白天帶著粉槍,一進山就被村里人發現,我知道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 。但晚上他們在深山里面打獵,沒辦法找,我們就在他們下山的必經的路口設卡蹲點。”王永另說,四、五個護林員在路口蹲守,一等就是一整夜。“第二天早上,他們下山來到路口,沒等他們反映過來,槍就被我們收了,人也被我們制服了,送到了總站。”
王永另自豪的說,能夠這么準確的找到偷獵者下山的路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護林員的社區工作做的好。“經過大量的社區宣傳工作,大部分村民現在越來越重視生態環保,所以很多村民都會自發自覺地關注森林的保護,什么人、什么時候進山,都會留意并舉報的。”
打好群眾基礎是森林保護的重要環節,鸚哥嶺保護區對林區內的社區工作很重視,鸚哥嶺保護區管理站站長黃國昌說道:“保護山林,做好社區工作就能事半功倍,管林區主要的就是管好人,人的思想做通了,人人護林,才能是真正地做好護林工作。”
感受:愛上護林員工作 幸福指數高
每天忙碌的山林防護工作讓王永另無暇顧及家里的農活,家里近40畝橡膠林的農活也大多落在妻子身上。“當時也考慮到家里農活的問題,但是護林能讓我學到更多知識,為家鄉的山林做出更多的貢獻。因此,反復考慮最終還是決定報名參加了。”
王永另說,與村民的溝通就像是在交朋友,向他們介紹護林工作以及宣傳生態保護政策,并為森林保護提供一些相關信息。“有時候也會當林地向導,因為對山比較熟悉,了解山地地形,以前用來伐木的知識,現在也能成為護林的長處。”而對自己獲得“全國優秀護林員”稱號,他很謙虛地說,當初并不抱太大的希望,評上了之后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因為授予什么樣的榮譽稱號,我自己也不太清楚,只覺得不管怎么樣,都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保護好這片林子。”
王永另表示,成為護林員是自己作出的最正確的選擇。“這樣的生活很讓我感到幸福滿足,會一直將護林工作做下去。”
?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口網] [作者:雷瓊宇] [編輯:劉瀚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