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下午,記者抵達鸚哥嘴分站后,看到正面一棟2層樓的白色房子背靠鸚哥嘴山峰,而房子的左右兩邊是涼亭長廊和磚木結構的會議室,分別由木頭和竹子搭建。中間是一塊草地,中國傳統的建筑構造和布局。“這里曾經是驛站,是牧馬場,現在經過改造裝修,已經煥然一新了。”隨行的林帥如實說。
鸚哥嶺保護站大學生向記者展示被咬的手臂。
?
海口網8月29日消息(記者 雷瓊宇 攝影報道)“那山峰是不是像鸚鵡張開的嘴,早晚都是云霧裊繞,非常唯美。到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爬山鸚哥嘴這座高峰,才算沒白來。”8月24日,記者與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大學生乘坐一輛中巴車,前往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鸚哥嘴分站。走過蜿蜒的山路,看到了稍顯陡峭的山峰,這時,坐在前面的林帥站起來向記者介紹,他說:“來了這里,一定要爬山!”
?
鸚哥嘴分站2名女護林員 養雞種菜能自足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覆蓋了白沙、瓊中等5個市縣,是華南地區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目前管護面積達75.6萬畝。這么大的管護面積,該如何保護?據悉,鸚哥嶺自然保護區設置了一個管理工作站,還陸續下設了南開、元門、什運、毛陽、番陽、萬沖、鸚哥嘴等7個管理分站,并招聘了195名護林人員。每個管理分站一個管理員,負責對護林員的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8月24日下午,記者抵達鸚哥嘴分站后,看到正面一棟2層樓的白色房子背靠鸚哥嘴山峰,而房子的左右兩邊是涼亭長廊和磚木結構的會議室,分別由木頭和竹子搭建。中間是一塊草地,中國傳統的建筑構造和布局。“這里曾經是驛站,是牧馬場,現在經過改造裝修,已經煥然一新了。”隨行的林帥如實說。
隨行的工作人員對此次進入鸚哥嶺進行了安排。“在鸚哥嶺保護區呆3天,在鸚哥嘴分站住宿。想進山就和保護科人員和護林員一起上山,想進社區就與社區宣教科人員走訪社區。”
8月25日早晨7點,記者聽見一陣雞叫聲。出門一看,原來是一位女護林員正在用玉米喂雞。該護林員叫甘瓊玉,是瓊中什運鄉人,當護林員已經好幾年了。她說:“這里養了50多只雞,房屋背后還種了菜,這個分站有2個女護林員,也是鸚哥嶺保護區僅有的2名女護林員。”
據鸚哥嶺保護區工作站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分站除了2名女護林員,還有4名男護林員,種植的蔬菜和養的雞都能滿足分站的食用。“鸚哥嘴分站招聘女護林員,主要是分站建起鸚哥講堂以后,會舉行很多專家交流會和團隊培訓會,需要有人做飯。每個護林員都有巡護責任班,每個班都劃定了管護的責任區域,兩名女護林員的管護區比較近一點。”
裝修牧馬場作保護區分站 山中趕下野牛
鸚哥嘴分站是怎么建立的?為什么會吸引國內外專家前來進行專業研討?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黃國昌表示,這里是保護區內,省道28號線(什白公路)經過鸚哥嘴分站,交通便利,有利于資源考察和研究。經常會有香港、內地等高校的動植物專家前來做科研工作。
8月25日,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江海聲正與國內其他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及學生等一行10多人在鸚哥嶺開展濕地調查,在鸚哥嘴分站短暫休息。據悉,這不是江海聲教授第一次帶隊到鸚哥嶺調查。“自從鸚哥講堂建起后,江海聲教授、陳輩樂博士等都來分站給工作站人員和護林員講過課。”黃國昌說。
鸚哥嘴山腳下,樹林茂密,旁邊還有一條山泉奔流而下,形成美麗的瀑布。據黃國昌介紹,這里此前是紅軍某部隊的軍馬場,專門養馬的,就修建了一棟兩層樓的房子,后來逐漸荒廢變成了牧場,周邊村莊的人在山里養牛。“以前,村民養牛都是將一只母牛和公牛直接趕進山中,晚上也不趕回家關起來。就這樣一直放養,村民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家有多少條牛,只要找到做有標記的大牛之后,就會看見成群的小牛跟隨。別人問起時就直接說,‘我家有一群牛在山上。’”這種開放式的放養,也讓很多牛變成了野牛。黃國昌說,鸚哥嘴分站成立后,從山中趕下來很多野牛。
“鸚哥嘴分站屬于瓊中縣管轄范圍,為了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能順利開展,2008年,瓊中縣將該牧馬場劃撥給了保護區。”黃國昌說,隨后,由瓊中縣建設局和房屋檢測部門對牧馬場的舊房子進行檢測,發現該兩層樓的老房子還可以居住。于是保護區就對該房子進行改造裝修,然后就成了鸚哥嘴分站。
?
捐工資建“鸚哥講堂” 已舉行近百場專家交流培訓會
隨著鸚哥嘴分站的設立,保護區管理站人員發現,該地區相比其他分站交通比較便利,于是決定建一個保護區工作人員和護林員培訓、學習的主要場所。“經過保護區工作站的倡議,所有人都同意建一個集體活動場所。于是就發動大家捐款,建一個草堂涼亭。”黃國昌說,當時工作站的領導帶頭捐款,每個領導都捐1000多元,護林員也深受觸動,最少的捐了500元。要知道當時站長工資是1600多元,扣除相應的社會保險等資金外只剩下1200多元;而護林員的工資為900多元,扣除社會保險等資金外,也只剩下500多元。
經過統計,27名大學生和195名護林員共捐款12萬余元。“差不多每個人都捐了一個月的工資,共同建造涼亭(鸚哥講堂)。”一開始,建起的涼亭頂部是用草鋪蓋的,所以最初稱為“鸚哥草堂”,后來長期受雨水浸蝕,更換草比較麻煩,后來改用瓦覆蓋。除了建造涼亭,整個分站的綠化也是大學生們自己規劃設計的。林帥說,“剛好許碧果是學園林設計的,所以她負責設計,我們就找來樹種、花、草種等進行種植。”
2009年6月,鸚哥講堂正式投入使用。建好后,所有保護區工作人員在一起,舉行了培訓會和技術交流會。國內外動植物研究專家,來到保護區考察后,會在鸚哥嘴分站停留,并舉行技術交流會。慢慢的,越來越多的專家知道保護區內有一個“鸚哥講堂”。截至目前,鸚哥講堂舉行了各種林業培訓、交流研究會近百場,甚至有的機關單位已到該站開展素質拓展培訓、環保教育等。
聲明:所有來源為“海口晚報”、“海口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于網絡,并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系:0898-66835631(傳真),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來源: 海口網] [作者:雷瓊宇] [編輯:李昕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