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表演。
舞獅表演。
這是一個百姓的節日,自2002年舉辦以來,為海口、全省乃至島外的百姓送上了豐富多彩的特色活動;這是一次民俗的展示,裝軍出游、虎舞、穿杖等活動輪番登場,充分展示了海口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民俗;這是一場文化的盛宴,千年傳承的民俗文化在現代社會依舊散發著光彩,糅合在百姓的生活之中。
2013第十二屆冼夫人文化節自開幕以來,給當地民眾和外來游客帶來了歡樂及期待,而它所產生的一系列品牌效應正在發酵、集聚。
□本報記者 陳小萍/文
黃一冰/圖
受眾范圍更寬
20日13時30分許,記者來到海口市新坡鎮冼夫人紀念館門前看到,雖是中午時分,但市民及游客絡繹不絕。半個小時后來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爭相來參加冼夫人文化節的各項傳統紀念活動和文化娛樂活動。
剛參加完祭祀活動的一位梁姓村民告訴記者,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六至二月十二,是他們新坡鎮所有人的好日子。節日期間,他們可以放下手中的活,去走一走親戚,去參加各式各樣的祭祀活動,好好放放松,“這是我們的傳統,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而對于游客而言,文化節是了解地域文化的節日。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從2002年有關部門將“鬧軍坡”納入中國民間藝術游海南系列活動,使之成為一年一度的文化節以后,來冼夫人紀念館的游客逐年增多,有的來朝拜冼夫人,有的來還愿,更多的是參與其中,了解這邊的地域文化。
“每年這時候來參加活動的人非常多,除了新坡鎮的百姓,還有很多外來的游客,有從海口來的,有從文昌來的等等,比過年還要熱鬧。”新坡鎮冼夫人紀念館研究室主任杜瑞道告訴記者,以前鬧軍坡大都是新坡鎮的民眾,現在則是當地民眾和游客一起鬧。他說,未來幾天,預計將有10多萬人次來主會場新坡鎮參加活動。
表演舞臺更廣
下午14時42分許,整個新坡小鎮已是人聲鼎沸,一支近200人的下市村武裝隊,伴隨著鑼鼓聲,浩浩蕩蕩地來到新坡鎮文化廣場的點將臺,摹仿起了冼夫人當年的閱兵儀式,只見他們抬著婆祖的轎子,來回沖刺。據介紹,這是“圓軍”表演,農歷初九各裝甲隊伍會集中排練,為初十的“裝甲出軍”演習排練。“這是傳承下來的,是我們的祖先自發組織的民俗活動。”村民李博文表示。記者現場看到,除了點將臺,另一側的戲臺也鬧得甚歡。由組委會組織的鄉鎮舞獅隊、瓊劇演出、公仔戲會演、舞虎等多項活動也在同步上演,使得文化節民俗味、文化味十足。
來自海口的陳老太太是一名虔誠的冼夫人信奉者,中午與幾位鄰居趕來新坡朝拜以后就在文化廣場的陰涼處看起了表演。陳老太太告訴記者,她今年81歲,從五六歲開始跟著母親鬧軍坡,一鬧就鬧了幾十年。“那個時候,冼夫人廟不在這個位置,規模也沒這么大,以前是朝拜紀念的儀式居多,不像現在有這么多好聽、好看、好玩的節目。”
海口市文體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每一年的冼夫人文化節都聚集了豐富的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散落在各鄉鎮,有的通過活動讓人熟知,而更多的民俗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為人所遺忘,急需整理、傳承、發揚,“冼夫人文化節正是這樣一個展示、發揚海口民俗的大舞臺”。
品牌效應發酵
冼夫人文化節的舞臺很大,吸引了眾多百姓的熱情參與,周邊鄉鎮、海口城區甚至島外游客也聞訊而來,而它所產生的一系列品牌效應正在發酵、集聚。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文化節期間新坡鎮的集貿市場異常活躍。在紀念館旁搭棚賣鞭炮、香火的村民梁定勝告訴記者,從1991年開始,每一年的軍坡節他都會到這里擺攤。“有虧有賺,每一年的銷售額為五萬多,平均一年能賺個一兩萬左右。”與此同時,旅游業也迎來了新的契機,很多人因為文化節認識了海口。
對此,海南民俗專家蒙樂生表示,冼夫人文化是海南獨特的民俗文化遺產。“海南旅游應加大對人文資源的挖掘和開發,在諸多傳統民俗節日中,冼夫人文化節無疑是旅游文化的一朵奇葩。”
蒙樂生還就冼夫人文化的未來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說,文化節的舉辦要盡量保持民間傳統節日習俗,挖掘它的潛在價值,使之成為海南鄉土美食節和狂熱的鄉村集貿市場。同時他表示,傳統民俗文化是流傳下來的寶貴資源,最大特點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通過文化節,把文化資源變成未來經濟發展的引擎,引導農民把握商機,做活“節日經濟”,把文化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讓鄉村集貿唱主角,促進鎮域經濟發展。
?